[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第二编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第二节
   
 

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承,那么)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如果)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可是)
【解析】 “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用作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义为“并且、而且”。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
c.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d.今日之事何如
【解析】 “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怎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幽独处乎山中
a.噫吁嚱,危乎高哉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相与枕藉乎舟中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 “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项的“乎”是介词,“比”。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君乃亡赵走燕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臣乃敢上璧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乃”常常考查用作副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乃”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却、竟然、反而”,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判断词,“就是、是”;b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副词,“于是、就”;c项是表限制性的副词,“才”。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a.其皆出于此乎
b.此予之所得也。其孰能讥之乎
c.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
【解析】 “其”主要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其”为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义为“难道”,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表推测语气的副词,义为“大概”;c项为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义为“可要”;d项为表示婉商语气的副词,义为“还是”。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d.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12345678
【解析】 “且”主要可用作副词、连词。例句的“且”作副词,“将要、将”,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并且”;b项是副词,“尚且”;d项是连词,“那么”。
【答案】 c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若入前为寿
a.崤函之固,自若也      b.天涯若比邻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 “若”主要可用作动词、代词、连词,常常考查用作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若”作代词,“你”,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指示代词,“那样”;b项是动词,“好像、像”;d项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答案】 c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a.某所,而母立于兹     b.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c.为仲卿母所遣      d.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解析】 “所”主要可用作名词、助词。例句的“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事(东西、人、地方)”,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名词,“处所”;c项是助词,与“为”组合表示被动,不译;d项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义。
【答案】 b
9.下列加点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冰,水为之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 “为”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例句的“为”作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呢”,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动词,“创作、写”;c项是动词,“变为、成为”;d项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答案】 a
10.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盘盘焉,囷囷焉
b.永之人争奔走焉
c.姜氏欲之,焉辟害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解析】 “焉”主要可用作代词、兼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助词、兼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作词尾,义为“……的样子”;c项为疑问代词,义为“怎么”;d项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答案】 b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因击沛公于坐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解析】 “因”常常考查用作介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因”作介词,“趁着、趁机”,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于是、就”;c项是介词,“依靠、凭借”;d项是动词,“沿袭”。
【答案】 b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
a.是谁之过与      b.蜩与学鸠笑之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乃与平原君计
【解析】 “与”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与”作介词,“替”,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语气助词,通“欤”,译为“呢”;b项是连词,译为“和、跟”;c项是动词,译为“结交”。12345678
【答案】 d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深林杳以冥冥兮
a.险以远,则至者少      b.作《师说》以贻之
c.木欣欣以向荣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解析】 “以”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以”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且”,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c项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而”或不译;d项是介词,“往”。
【答案】 a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词有魁伟之文
c.其重之也如此        d.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 a.代词,指代黄庭坚;b.代词,他的;c.代词,指代苏轼;d.指示代词,那。
【答案】 d
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学甫而不为者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②攀哙覆其盾于地
c.①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①其重之也如此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析】 a.而:连词,①表转折,译为“却”,②表因果,译为“因而”;b.于:介词,①表比较,译为“比”,②表地点,译为“在”;c.以:①为介词,译为“把”,②为介词,译为“因为”;d.都是表停顿的语气词。
【答案】 d
【参考译文】
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乎?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且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而辍,不攻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天,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选自刘向《新序》)12345678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吾安敢不轼________
(2)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________
(3)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________
(4)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________
【答案】 (1)怎么 (2)用,拿 (3)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 (4)就
4.下列加点字“为”的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其仆曰:“君何为轼?”
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解析】 a项“为”为介词,其余三项均为动词。
【答案】 a
【参考译文】
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时而行轼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扶着横木行礼),他的从人说:“您为什么要行轼礼?”魏文侯说:  “这不是段干木所住的巷子吗?段干木是个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况且我听说段干木从来不肯拿自己和我的位置交换,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我因为土地多而出众;段干木富有仁义道德,我富有钱财。”魏文侯的从人说:“那么您怎么不让他来担任宰相?”魏文侯于是请段干木作宰相,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经常派人钱物请他。于是魏国人都很高兴,相互庆贺说:“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没过多久,秦国举兵打算攻打魏国,秦国的司马(官职名)唐且对秦国国君说:“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是不是不应该发动战争呢?”秦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按兵不动,一直不敢发动进攻。魏文侯可以称得上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看不到实际情形,他就已经取得了成功,就是这样子的。一般人用兵,把鼓声敲得就像打雷,号呼声震动大地,尘土满天,飞箭如雨,扶着伤员,载着死者,蹚过死者的肠子和鲜血,没有罪的百姓,他们死亡的数量可以填满大河,就算这样,国家的存亡、国君的生死也依然无法预料。那样的话国君离仁义也就远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即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选自王定保《唐摭言•节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市之,而命洗刷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b.泰怃然久之  顷之,烟炎张天
c.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将家于义兴  乃设九宾礼于廷
【解析】 c项中的“且”,前为副词,“暂且”;后为连词,“尚且”。a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中“之”均为音节助词,可不译。d项中“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12345678
【答案】 c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范。  孙泰娶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之前,姨母年纪大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姐妹俩中,姐姐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妹妹。”姨母去世后,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有人不解,问起这件事,孙泰说:“她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去还给卖主。  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计划在义兴安家,买了一座别墅,得用两百贯钱。付了一半钱后,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购房款交给房主,让他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孙泰看到一个老妇人痛哭了好几声。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就把她叫过来问话。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别墅成了别人的了,所以我才伤心。”孙泰怅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说:“我刚好收到中央政府的公文,已经给我另外任命了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先让你的儿子掌管吧。”说完,孙泰就解开船绳坐船离去,不再回来了。
四、(XX年浙江高考专项训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7题。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言多而不辩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d.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解析】 a项中的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b项中两个“于”都作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后者引出处所,应译为“到”。c项中的两个“而”都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d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
【答案】 b
7.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令晋为之饰装”中“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b.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解析】 c项中的“为”同题干句中的“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a项中的“为”是介词,“为了”。b项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的“为”是连词,引出表原因的分句,可译为“因为”。
【答案】 c
【参考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12345678
五、(XX年山东滨州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四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燕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
向士璧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节选自《宋史•杨掞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b.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c.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d.寻以战功升三官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解析】 a项第一个“数”是数词,“几个”的意思;第二个“数”是副词,“屡次”的意思。b项第一个“用”是连词,相当于“因为”;第二个“用”是名词,相当于“费用”。c项第一个“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才”。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因为”。
【答案】 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 a项的两个“与”都是介词,和。b项两个“之”均是代词。c项两个“因”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答案】 d[
【参考译文】
杨掞字纯父,是抚州临川县人。青年时能写词赋,乡里有个姓陈的人家请他住在客舍里教儿子,过了几个月他拂衣离去。后来因为老朋友推荐,他出任驻淮地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说:“杨掞有如此的风度神采,将来不会在我之下。”从此政治方法征战计谋多向杨掞咨询。过了一年,安丰被敌兵包围,杨掞激动地说:“情况很紧急了,我请求前去。”他于是用奇策解了围,杜杲上奏朝廷任命他为七品官员。
杨掞考虑自己身处军队中,骑马射箭是应当擅长的。晚上他把青布垫放在地上,骑着不熟悉的马跳跃,起初跳过三尺高,接着跳过五尺至一丈高,多次闪失跌倒他也不顾。制置使孟珙征召他到幕府,曾采用他的计策,称他为“小子房”(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孟珙和他喝茶下棋,周济他财物。杨掞把自己掌管的财务钱几万耗用了,总管财务的贾似道核实数目责令偿还,孟珙把六百两银子给杨掞让他偿还,杨掞又把这些钱分给了宾客,饮酒欢歌不顾念偿还钱财之事。贾似道想要杀他,杨掞说:“汉高祖把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不过问钱的出入,您竟顾念这区区的钱财,却不用这钱财结交豪杰的心吗?”贾似道这才赦免了他。孟珙曾宴请宾客,有个手下军官出言不逊,孟珙命令斩他,杨掞从容地说:“斩了他确实对,但是现在正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孟珙很信服他的话。不久,有个大将立了功,孟珙坐着接受那个大将拜见,杨掞为此脸色有了变化,于是感叹道:“大将立了功,却要到官长庭前低头行拜见之礼,实在是头盔(指代军人)不如毛笔(指代文官)啊。”于是他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于是考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12345678
向士璧驻守黄州,用公文召他入幕府,不久他因战功升为三品官员。赵葵做京湖制置使,杨掞与他一起前去,王登在沙市迎接,杨掞和王登畅谈到半夜,杨掞回来说:“王景宗(王登,字景宗)浑身是胆,可惜不够沉稳细致,如果我帮助他,什么事情不能办成呢?只是恐怕他因勇敢而失败。”后来王登死了,人们认为杨掞的话是知人之言。过了一段时间,向士璧驻守峡州,招他前去,杨掞生病没有成行而去世。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天下统一大业尚未成功),武王有疾,太公、召公乃穆卜(恭敬地占卜)。周公乃自以为质,戴(拿着)璧秉圭,告于三王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有负子之责(债)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文王墓在毕),从文王,  以明不敢臣周公也。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有删改)
10.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b.周公乃自以为质
c.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
【解析】 a.“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b.“以为”古义为“把……当作”“作为”,今义为“认为”;d.“流言”古义为“散布谣言”,今义为“谣言”。
【答案】 c
1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屏璧与圭  屏:藏而不献
b.慎无以国骄人  国:封地
c.成王亦让  让:答应
d.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  摄:临时代行王政
【解析】 c.让:谦让,表示尊敬。
【答案】 c
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及武王即位/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b.于是卒相成王/卒廷见相如
c.以明不敢臣周公也/无以告我先王
d.葬周公于毕/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解析】 b项两“卒”均为“终于”“终究”意。a项前“及”是介词,到;后“及”为动词,追赶。c项前“以”是连词,表目的,后“以”是介词,表凭借,作“用”解。d项的“于”均为介词,前“于”是“在”的意思,后“于”为“对”的意思。
【答案】 b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12345678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
(2)但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
【参考译文】
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天下统一大业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体不安,群臣恐惧,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凶。”周公于是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命史官作册文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旦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事奉鬼神。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
……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  “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傲慢地对待人。”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956.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