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车马原文】9、我国古代的车马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九、我国古代的车马

                 《古代汉语》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一定的顺序运用举例、引用的说明方法,有根有据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引文较多,引用时又各有特点,应重点加以分析。\par   2、难点: 对古代车马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解题:

    本课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中的第二篇(P983),原题车马。

    为什么说“古代的车马”而不说“古代的马车”,也不说“古代的车和马”呢? 本课介绍的固然是古代的“车”,但这种车同现代不同的地方是: 必须套马来拉。而当时的马也就是专用来拉这种车的,即所谓“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可见,那时的马和车是一个整体。如果用“马车”一词,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偏正短语,以为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古代车的一种,即马拉的车,而不介绍其它的车。若用“车和马”,又明确地表示了两个并列的概念,不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足见作者用词表意的准确。

    在《古代汉语》“凡例”中说明了“通论”的内容,在于介绍“名物典章制度的基本知识”。就其文体而论,应该属“说”、“解”一类。所谓“说者,解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解者,亦以讲释解剥为义”。完全用的解说的方法,即我们现在说的说明文。

    《我国古代的车马》正是这样一篇典范性相当强的介绍我国古代名物的说明文。它以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出发,不仅清晰地说明了车马的沿革,而且也说明了一些与车马有关的词的含义,典型丰富,考证翔实,根据确凿,富于科学性与条理性。学习本文不但能丰富古代文化知识,开阔眼界,从一个侧面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物,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而且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文章所表现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者简介:

    王力,又名王了一,我国当代著名的汉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授。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言学。回国后,在大学边任教边搞科研。现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纲要》、《诗词格律》等。多年来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前后翻译的世界名著有几十种之多,如小仲马的《半上流社会》、左拉的《小酒店》、都德的《沙弗》等,另外还写了大量有关语言学方面的论文。本文结构:

    一、战国以前,车马有相连的关系。(1--2节)

    二、车马的各个组成部分。(3--10节)

    三、乘车和驾马。(11--13节)

    四、战国时代始有单骑。(14节)

课文分析:

一、言之有序,条理明晰。

    从全文来看,文章说明车马的特征及其发展,说明的顺序是: 先从横的方面说明“车马并举”这一基本特征,这是重点,然后再从纵的方面说明使用马的过程。

    说明“车马并举”先作必要的交代,再概括说明: 车的分类( 马车与牛车,后者只作交代 ),马车的具体构造(这是重点中的重点),乘车的规矩,驾车时马的调配,并简单交代车马若干装饰附件。

    说明使用马的过程: 战国以前是拉车用的;六国之时始有单骑;到了战国时代,骑马之风渐盛。(详见下表)

第一部分:车马的关系。

古书

车马并举

                           

战国

       

御车  御马                 

以前

车马相连

    即      马千驷=车千乘 

   

       

乘马  乘车                 

   

       

                           

   

       

骈、骖、驷                 

车的

马  小车  出行、作战                 

分类

牛  大车  运货                       

 

第二部分: 马车的构造。                     

 

绥、倚 、轼、盖(立乘)              

辋、毂、辐(辐辏)                   

辖(  、  )、軎、(  )轨(轨辙)

                                   

两根  直木  大车  轭               

 ↓    ↓    ↓   ↓  ↓           

 

单根  曲木  小车  衡               

 

第三部分:乘车与驾马。

 

乘车

乘    车

中御者

左尊者   

右陪乘(骖乘、车右)

   

兵    车

中主帅

左御者   

右车右           

   

一般兵车

中御者

左甲士持弓

右甲士持矛       

驾马

服(中间)  左  骖  右       

                 

   

贵族车马若干附件           

                 

 

第四部分: 车马关系的变化。                             

 

战国以前

不单骑(车马相连) 

战国中期

始有单骑         

战国以后

骑马之风渐盛     

 

二、引经据典,有详有略。     

    本文采用引用说明的方法,引用古书十八处。从先秦的《诗经》、《论语》《左传》直到唐代王勃的作品,时间跨度为两千年。在引用时,有的只引用,不说明;有的引用后略加说明;有的引用后详加说明。引用包括了两种形式:1、直接引用,即直接引用古书上的叙述作为印证,如举例说明“车马并举”就引用了《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和《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充分地印证了“车马”确实是“并举”的。

 2、结合解释的引用,在引用经典时,恐语焉不详,引起误解,而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如说明“驾四马为驷”,引用《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继之以解释,这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这样,便使读者能从“车马并举”的特点来理解“驷”的含义。

    本文引证有十处未加以说明,其中《诗经·唐风·山有枢》、《论语·公冶长》在于证明古书上常常车马并举。《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颖考叔挟  以走”,是说拿走  这辆兵车(小车)就不能驾驶,证明  是用于小车的。《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侍于衡也”,“在舆”是指乘着小车。另外六处为《老子》、《淮南子》、《论语·为政》《左传·宣公二年》、《楚辞·国殇》《滕王阁序》,这些例句本义是所要说明的意义,所以不用说明。一句话是为了证明某一点,所以不必用说明。

    作详细说明的例句有《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因为轨有歧义,前一个相当于軎的意义,不为人们所知,所以对“济盈不济轨”一句要详加解释。后一个相当于辙的意义,但和车马的构造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引“今天下车同轨”而详加解释。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故事,提出两种观点: 孔颖达认为这个春秋末期 (鲁昭公二十五年系公元前514年,战国前38年)仍不单骑,刘炫认为这正是单骑的开始,也就是单骑开始不早于春秋末期。苏秦的话是对当权不久的赵肃侯说的。赵肃侯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349--326年。“车千乘,骑万匹”,马数远远超过车数,所以战国中期确实有单骑了。为了说明情况,所以就详加解释了。

    凡经过说明,就能使人理解的,就不举例。例如什么是舆、  、  、轴等。一经说明了,就没有举例。有三种情况非举例不可:1、非有例证,不足以使人信服。例如“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就必须举例,而且举一个还不够。 2、一个词有两种意义,不举例就无法说明,如轨。一种事物有两种名称,如辕与  ,  与  ,也要举例说明。 3、举例更能加强说明效果的,如举《淮南子》的一句话说明辖的重要。

    总的说来,文章在举例中,无论引用古书或典故,或详或略,对于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都是切实有力的,毋庸辨驳地证明了它们的确凿性,这就相当清晰地表现了文章说明事物的科学性。

 

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833.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