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和简洁的语言。

    2、 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条分缕析,疏理议论文说理层次的阅读能力。

    2、难点:准确运用议论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解题:

    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写的。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为了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便正确的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

    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这篇文章,他说“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还说: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这篇文章简明扼要的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如何取得正确思想的科学道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一、从内容上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既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唯物观点,也辩证地提出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下文就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述。

    2、论述了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并阐述了这两次飞跃的性质和意义。对论点作了初步论证。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论点的进一步论证。

    4、总结全文。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指出本文的针对性,以及我们今后应进行的辩证唯物论教育的任务。

    二、从论证结构看,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三、用设问句提出论点及作用。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设问句开头,在设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论点?

    从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

    从阅读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就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必然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从文章的内容上说,本文讲的是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东西总是与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一篇驳论,不能对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作具体的揭露和抵制,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这是一个具有三个选言肢的选言推理,它的形式是否定肯定式: 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 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用“神的启示”、“天赋观念”或“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来源。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褒扬“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把认识看作是主观的东西。毛泽东同志用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但包含了很深的含义,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由此可见,深入浅出是本文的一个特点。第一个设问,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精神、意识从哪里来? 第二个设问,揭示了唯心主义的另一派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也紧接着加以否定。然后旗鼓相当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首尾呼应,使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了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这两个问题是否仅针对历史上的流派? 有没有哲学现实意义? 结尾部分就呼应了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开头阐述了“物质可以变精神”,结尾部分也呼应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理解。”开头说,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结尾呼应说,“应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教育。”而“克服困难, 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变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紧扣呼应的。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文章,往往是这样首尾呼应的。

五、语言严谨、准确、严密。

    本文行文简洁,为使说理准确、严密,本文在主词前往往加上一些修饰成分,或者在主词后面作补说,让读者对于事物的性质、内容、状况、范畴和条件等有明白的了解,使议论无懈可击。

   1、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前一定语说明“思想”的阶级性,后一定语说明“思想”的真理性)

2、 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两个定语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3、通过人的眼、耳、口、鼻、舌、身这五个官能 (明白“官能”的实际所指)

   4、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前一个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5、有时候有些失败……暂时失败了 (准确地从时间、程度和性质上对先进力量的失败作恰当的说明)

   6、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在主句中用了“只是”一词加以强调后,再补说一句以排除其它目的,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

   7、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 (两个定语使读者在直感形象中明白褒贬)

六、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817.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