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翻译|《勾践灭吴》教学设计9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script>课题: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
1、 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
同上1、3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
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 、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 学习第一段
1、 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 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     资:积蓄   水:动词,发大水    苟:如果   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  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 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
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 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 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 ,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 谏曰:“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 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 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
3、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 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请你认真阅读下文,认真思考:编者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删去呢?你认为这合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
***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
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肿,内容太繁杂,于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这节课就得得精致了许多、从容了许多。
   我先把“随文练习”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
   学生很喜欢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他们情不自禁地去高声朗读它。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司马”这个名字,一见就它,学生就喜不自禁,因为司马总会给它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来得时机恰好。我常感到惭愧,光让司马来舞文弄墨,学生只是来拜读其文,总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败。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想——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写出象模象样的文言短文,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在文言课堂上都能说出象模象样的文言来。虽任重道远,然窈窕淑女在诱惑,于是,我只好迸发出初恋般的激情来了。
    这节课还临时加了点佐料。前他们起立时,我未让他们坐下,而是让他们齐声连喊两声——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情绪激昂,慷慨之至。甚好。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开课来上!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课来上!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来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检查预习:
1、 学生齐读第一段及所删的段落
2、 找两个学生分别阅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勾践采取的措施归纳为对已、对吴、对民三类的话,请问——对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
      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
      吊——慰问。   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    事——侍奉    宦——使……为官    为——充当
4、教师讲析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    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    丈夫——男子   免——娩   豚——小猪   饩与忾的辨析
  政——通“征”    必哭泣……如其子——介词结构后置    洁、美、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5、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苦肉计——暗渡陈仓——
5、 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作业 布置:
    经过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国强大起来了。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课下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教后感
    总体感觉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节课。
是不是教师节这个伟大的节日,学生送给了我点小礼物,我激动不已,或是因为课前学生齐声喊了句“司老师,您节日快乐!”,我兴奋不止,这些导致我心一直在狂跳不辍呢?
我现在还在激动着。
课堂上,我好些地方,感到语无伦次,几个地方没有备好,对编者的删节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虽提出来了,但并没有解决它。也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爪牙”的“爪”学生有不同的读音,我发现了,竟然没有指出来。音乐“高山流水”也没有“流”出来。作业 未经慎重考虑,匆匆布置,不好。
    再谈谈下午在二班上课的情况。
相比而言,大有改观。自己讲话也比较简洁了,流畅了,学生似乎配合得更默契了。
高山流水依旧未流。二班没有布置作业 。
勾践究竟采取了哪些打措施呢?自己未有总结,却直接拿来现成的文字,结果在学生进行归纳时,就发现那些文字是有些些问题的,没问题的,自己讲起来也没有多少滋味。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把别人的东西,化成自己的思想,也是好的。似是而是,似非而非,是可怕的;拿不出自己的东西,也是可怕的。
第三课时
一、 学生齐读第二、段。
二、 学习第四段
1、 如果你是勾践,看到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了,窃喜不?除此之外,还急于想复仇,对不对?(致众而令,曰:“小儿夫差,耻寡人诸侯之国,今吾亦节矣,请为报之。”)勾践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四段。
2、 教师讲析第四段
(1) 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耻——使动用法。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判断句
        姑——暂且   一词多义:庸——用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而,不译。
        一词多义:其——难道
        志行——思想行为
        欲——赞成
        旅进旅退——同
        一词多义:常——合于规定的
        (2)学生谈谈勾践是如何发动对吴的战争的。
       A、教师引导:“国之父兄”也许就是勾践暗示他们做的,他们一起演出了一起“无中生有”“以进为退”的好戏。(勾践愁云于色长吁短叹每于密臣前,臣惊问,对曰:“夫差……,唉!”臣明其意,退而召“国之父兄”,曰:“大王对汝何如?”对曰:“甚于父母。”曰:“如今大王见欺,当如何?”于是国之父兄入而请战。)——此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第一次请战,回绝;第二次,则“许之”。接下来,雷厉风行,致众誓之。誓词中讲明了两个原因:一是知耻而行,这与前边的回答是相矛盾的,可见勾践城府很深。二是助天灭之。誓词中还讲了对军队的要求:旅进施退——赏刑分明。
三、 最后一段
1、 找一学生“当教师”,到讲台上来讲解。
2、 教师强调:
       果行——果决,不是果然。
        劝——劝勉。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有谁像这位国君啊,可以不为他去死吗?死——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举例: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虽以史迁善传游侠
     ——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3、问:全文的题目是“勾践灭吴”,而全文只有三句话写到灭吴的战争经过。文章详略处理很不得当。你怎么看待呢?
    学生讨论思考。
    教师明确:
从本文来分析——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从《国语》来分析——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长于写对话,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四、 问题讨论:
评价文中人物性格特点?
1、 学生分析。
2、 教师引导明确:
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最好再引用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的阴暗面)
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
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
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伯否喜: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
勾践为什么能灭吴呢?选择题——
对勾践灭吴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种这个人才的发现和重用
B、 利用夫差艽色、贪财的弱点
C、 勾践采取了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政策
D、 以顺服夫差作掩护休养生息,国人上下齐心,同仇敌忾。
五、作业 布置
    思考你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有能力的同学用文言形式写出来。可写多点。
第四课时(课堂自测)
一、 课后练习
第二题:共进式——找学生当即说出答案。
第三题:限时(5分钟)——找一学生先读一下,说明自己的句读标点。
        教师明确。
二、《学习方略》中“随文练习”(限时10分钟)
             教师明确答案。
三、【延伸阅读训练】(20分钟)
甲、《左传》(选)
吴王夫差败越与夫椒,报木隽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喜否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郇,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忌(原字为“其”字头,“心”字底)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壹(浇的弟弟),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泊,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思考题
1.从《勾践灭吴》中找出与本文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与《勾践灭吴》相比,伍员还提出哪些包括与越议和的道理?
1、 请结合课文与本文,根据现实,谈谈你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夫吴之与越仇,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之无所移。有吴 则无越,有越则无吴。(3)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一。2、○1通过类比举例,把夏少康比作勾践,从历史的角度证明除害必须彻底,放虎归山,贻害无穷。○2分析勾践的为人,证明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吴国最危险的敌人。○3与越议和是违背天意主张仇敌,而处在蛮夷之间助长仇敌则难成霸业。3、这句话体现的是勾践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与实践,也是越国反败为胜,灭吴复仇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那么我们终将成为落伍者和失败者。因此,我们的领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体察民意,与百姓同甘共苦,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才能富民强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乙、《史记》(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思考题:
1、 从《勾践灭吴》一文中找出与本段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 请根据范蠡的对答,分析该人物的形象。
3、 请谈一谈你对勾践“卧薪尝胆”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非其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2)送往者,迎来者。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2、范蠡是一个军事才能突出,既有自知之明,又能知人之才,胸襟开阔,一心为国的忠臣。3、吴越之战留下来的最著名的典故是“卧薪尝胆”,勾践的这一举动,是对自己的鞭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勾践是一个不为失败 所压垮,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同强大的敌人抗争的有道明君。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喻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教后感
    昨天是促秋节。想家。
    身在异乡,漂泊难定,难堪话凄凉。强打欢颜,不言伤。个中滋味,有谁能解?形影相吊,何止思量。把酒问天,天不应,惟得洒地祭家乡。
流浪。
本是热情满腔,初露真相,有点上当——原来只是稀松平常复平常。双节高菁每人三千八,省靖二百还无望,几步之隔,大不一样。
看自己的洋相。
心不平,气难顺,种种心情齐袭上,一个踉跄。
这般把课上……
羞愧难当。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62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