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圆圆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五蠹》(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劝学》的作者是谁吗?(荀况)荀况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呢?(他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况有两位很著名的弟子,一位是李斯,一位是韩非子,李斯和韩非是不是继承了荀况的衣钵发扬光大了儒家学说呢?他们后来成了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为什么儒家学派的弟子要另立门户,走一条和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路呢?
 其实,韩非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战国的末期,儒家“仁政”观点,“仁者爱人”的主张已难以推行,诸侯纷争,恃强凌弱,武力兼并,战争频繁,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实际情况,封建君主都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紧镇压老百姓,纷纷提出法治的主张,韩非适应当时这种发展趋势,提出法治的思想主张,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这个人“为人口吃,不能说道”,便发愤著书,其代表作便是《孤愤》、《五蠹》这两部最能体现其法治政治主张的名篇,他多次向韩王阐述其法治的政治主张,但不被采纳,当他的《孤愤》、《五蠹》传入秦国,当时,秦始皇读过此文后大加赞赏说:“厉害厉害!我如果能得到这个人并同他进行交往,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他的作品真的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五蠹》。 


2、同学们,请先来听一遍课文前三段的录音。 


3、全体同学讨论串第一、二段。 


4、点名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译课文第一段,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句的幻灯片。 
 ①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成“但是”;后一个表因果,译成“因此”。 
 不胜:受不了,“胜”是“承受”、“禁得起”。 
 圣人:有智慧,才德超群的人。 
 以:连词,表目的,译成“来”。 
 悦:喜欢。 
 王:w ng,名词活用为动词,统治。 
 ②以:来。 
 化:消除。 
 说:通“悦”。 
 ③天下:名词作状语,在天下。 
 大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洪水。 
 而:连词,表因果,译成“因而”。 
 ④今有……者: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可译为“如果有……”。 
 必为鲧禹笑矣:被动句式,“为”被动标志,“被”的意思。 
 ⑤然则:连词,表转折,既然如此,那么。 
 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歌颂,赞美。 
 必为汤武笑矣 被动句式 必为新圣笑矣 
 ⑥是以:因此。 
 期:期望 
 修:学习,仿效。 
 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 
 常可:指旧的制度。 论:研讨。 
 因:依,按照 
 备:采取措施。 
 译:所以,圣人(治国)不期待用古人的办法整治(国家),不去效法以往可行的措施,而应当研究当代实际情况,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⑦ 而  因释其耒而守株  折颈而死 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表转折,“但是” 
 冀:希望。 
 身:本身自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式。 
 ⑧以:用。 
 政治:政,政治措施;治,治理。 
 ⑨皆守株之类也:判断句。 

5、本段结构分析。 
 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本段表达作者观点的中心句。 
 明确:“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如果学生答到最末一句,教师可点拨:“既然是段中的中心句,这个句子肯定能统帅整个段落,那同学们刚才说的最后一句,能统帅整段吗?它是由哪个事例引申出来的结论?”(寓言)) 
 继续提问: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个中心句的?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本段中,作者从上古人们造屋、用火、治水事实来对事实作具体分析,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论点。“对比论证”:本段中,作者写到“古之圣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如果在今天我还筑个鸟巢住住,拿几块石头敲敲来取火,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那么课文中哪一类人就属这种情况的?(“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者,“守株待兔”者,)作者对这类人持什么态度?(可笑,批判)显然,作者这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段中,作者用了一个很新鲜的事例,那就是“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运用寓言来论证观点应属什么论证方法呢?寓言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比喻,在《察今》我们曾学过三则寓言,运用寓言来说理,文章生动形象,属于论证方法中的比喻论证。那么这则寓言故事又是怎样和本段的中心论点联系起来的呢?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态度的可笑,从而也说明人认识事物、处理事物不可拘泥于古法,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再继续启发:“守株待兔”这则故事删去后,并不影响这段话的完整性,因为论点、论据都已说清,那么作者为什么还加上这则寓言故事呢? 
 明确:它的客观意义除了可以讽刺那些看不清环境变化而拘泥旧说和墨守陈规的人以外,还可以用来讽刺那些只知坐等时机,不肯极积努力的一流人物。使得文章针对性更强,论点更具说服力。 

6、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点明本段中的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句: 
 (9)丈夫:指男丁。 
 食:吃 衣:y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 
 养:供养。 
 财:财货,物资。 
 (10)是以:因此。 
 自治:自然就不乱。 
 (11)大父:祖父 
(12)劳:辛劳,劳苦。 
 薄:少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 
 虽:表假设,“即使……也”。 

7、总结: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财货多寡的经济方面说明古今的不同。(拓展延伸)如果我们的国家今天还沿用古代先王之法来治理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能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吗?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政策说明了什么?(“因时变法”、高瞻远瞩的魄力) 

8、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一、二段,那么第三段呢?我想留给大家课后独立完成,训练一下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大家找些时间,运用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试着串译第三段,下一节课上课之前老师将检查大家对这作业 完成的情况。 

9、迁移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不法常可 B、禽兽之皮足衣也 C、使王天下 D、蜂涌而至 
(2)下列句子中句式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皆守株之类也 B、必为鲧禹笑矣 C、而身为宋国笑 D、学于余,不拘于时 
(3)试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古义: 今义: 
B、古者丈夫不耕 古义: 今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兔走触株 古义: 今义: 
(4)试翻译下面一段话: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夫,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396.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