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师说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称 "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 "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师说"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吗?
    [明确]     不是。"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蹈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明确]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一词多义。
    "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明确]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儿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请解释。
    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无:孰能无惑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确]
 惑:疑难问题,名词
         糊涂,形容词
     道:道理,名词
         风尚,名词
       I道路,名词
     无:没有,动词
         无论,连词
     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圣明;愚蠢,形容词
    (3)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
     ①判断何
     ②被动词
     ③宾语前置句
     ④介词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确]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 (年纪)大小,
    2、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 ("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五)小结
    本文是篇千古佳作。其思想内涵在当时是很深刻的,有些观点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文言知识丰富、典型。所以,学习本文一定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全文。

第2课时
    (一)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角:"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 (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 (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 "士人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 (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 (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 (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 《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1)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无贯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研读第二自然段。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具体分析,填写下表。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
2
3
与总论点关系
 [点拨]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因此,"圣益圣,愚益愚。"这是第一个对比。"彼童子"之"句读之不知",则"师焉",而自己"惑之不解",则 "不焉",此 "小学而大遗",这是第二个对比。"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善学习,而君子们则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导致 "师道之不复",这是第三个对比。这三个对比,前两个同第一段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第三个则同从师学习的原则的论述
前后呼应。
[明确]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话)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讽刺)
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4、研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上面第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要点]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无常师",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5、研读第四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6、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要点]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迸步,并意味着不仅 "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 "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经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7、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磋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 "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二)小结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 "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301.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