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教案白塔高中]语言的演变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 古时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与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从外来。           (5)、客人从外边来。
   (6)、与坐谈。             (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
    如: “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第 二 课 时

第二部分: 语汇变化的几个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为什么古时一些常用的字,现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马的名称便特别繁多。今天在人们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除了养马主人对他的马起的特殊名称外,一般只照毛色区别。所以原来称谓马的一些字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了。我们学过的《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现”。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如: 属于“金”部首新出现的字: 钍、钒、钙、钛、钡、铱、镭……
        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属于“石”部首新出现的字: 码、泵、硅、砝码……
    又如: “四化”、“语言美”等,也是新出现的,但这些字不是单字,而是词组。
    这些字都是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实到现代汉语词汇里来。自然,出现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造出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
   3、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意译、音译、部分音译法三种。
    意译: 民主、科学、专政。
    音译: 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哔叽、尼龙、马达、引擎、雷达、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逻辑、米、克、吨。
    部分音译: 啤酒、卡片、法兰绒、道林纸、芭雷舞、摩托车、水泵。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古: 撞  今: 非法夺取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赤壁之战》 古: 不敬之词  今: 偷东西的人
   (4)、欲亡赵而走燕  《廉蔺列传》  古: 逃  今: 灭亡、死亡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劝告  今: 讽刺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中国”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国”,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 “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 “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古: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蔺列传》古: 获得罪过  今: “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古: 对立今: 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古: 广泛  今: 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 ( 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 ;讲“儿童”用“垂髫”tiáo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些字既难读又难写,现在分别被“病愈”、“小孩”等词代替了。

补充作业 
 1、写出与下列文言词相当的现代汉语单音词。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饮(  )
 2、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并说明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175.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