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教案白塔高中】语言的演变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2 . 教课时注意体现以新知带旧知,用旧知去加强对新知理解的特点,适当联系已学过的古汉语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说明文知识,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3 . 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先着眼于把握整体框架,再逐层逐节消化,最后用适量的练习扩展知识面。

    4 . 问题讨论是这课教学程序中的重要一环。要在课前指导学生加强预习,根据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与练习”。在讨论时需要教师启发学生“生疑”,而不能由教师生硬地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讨论。

【指点迷津】

    ( 一 ) 本课所处是高中教材最后一个说明文单元第一课,因此学习本课时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全面复习一下说明文的一般知识,并以此作为工具去温故知新。

    说明文的知识复习,要弄清说明的种类 ( 包括抽象事理和具体事物的说明 ) ,各种说明方法,特别要讲清的有这样几点:

    1 . 说明文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告知性,或叫客观性。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以情动人,而说明文则是以事喻人。这个“喻”就是“告知”,或者说“明白地告知”。正是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说明文不必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感情色彩;同时,也决定了说明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要“告人以知,教人以用”。为了搞清这一本质特征,还必须从理论上区别说明文与议论文,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尽管在具体运用上,在实际写作中这三种表达方式是常常结合的,而且也似乎不必强调这三者的区别;但是在阅读分析中界线必须清楚,不然,一笔糊涂帐,要参加高考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难以掌握主动的。

    2 . 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在这里讲说明文的结构,应与议论文、记叙文联系起来,讲清这三种文体在结构形式上的共通点,使我们同学对写作中的构思去掉一层层的厚障壁。任何文章其核心部分不外乎“纵”和“横”的两种结构形式,“纵式”即时间顺序、事物性质顺序逻辑顺序;横式,即空间顺序、事物性质顺序等,只不过不同的文体又有其不同的具体构成。任何一篇具体的文章都不会是单一的顺序,多是纵横交叉,这就要弄清:从整体看,全文的顺序是什么;从核心部分或其它具体部分看,其不同的顺序又是什么,不能以偏概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形式的最好方法是给文章写结构提纲,常常是抽象的分析是一回事,具体化为提纲或图表则又是一回事;提纲常常可以修正我们最初分析中的偏差。

    3 .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本单元“单元知识训练”可以参考。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文体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它要求语言平实、明白、准确、简洁。说明文首先要求把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让人一看就懂,这是第一位的;其次要求说明的事物是准确的,没有科学错误;再次,要求说明事物简洁利落,不拖泥带水。当然,这些要求对其它的文体也是重要的,只不过以说明文更为密切就是了。

    ( 二 ) 学习本文要抓住两个重点,并以此为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全课学习。

    1 . 主要的组材特点:严密的逻辑推理,清晰紧凑的段落层次。

    2 . 重点了解词义变化。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一 ) 通读全文,请说说课文第一、二、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

    提示:通读全文前,先重点研读“预习提示”。

    答案要求:第一部分是说明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是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

    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着全篇。

    ( 二 )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 . 这一部分举了《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全纳谏》作为例子,是因为:

    ①这段文字大家都很______;

    ②这段文字中,大多数的字现在还用,可是,仔细一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这个例子很典型。

    2 . 在第二、三部分分类说明前,作者先举出这个实例,这样说明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回答问题2时要联系上一题内容。

    答案要点:

    1 . ①熟悉 ②跟现代汉语的差别就有这么大

    2 . 能具体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及汉语的演变,给人以概括的认识。

    ( 三 )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并讨论:

    1 . 第二部分有11段,说明语汇的古今变化。作者采用分类、举例、古今比较说明的方法,写得层次清晰、内容周详。分析这部分分类说明的层次,把下面的表填完整。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每一层次的中心句。

答案要点:

语汇的消长 2 . 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引起新词出现

3 .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词义的变化 2 . 词义的变化与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

b . 词义缩小 c . 词义转移 d . 词义弱化

事物改变名称 1 . 词语的替换 a . 单音词变多音词 b . 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

2 . 由于忌讳引起词的变换

2 .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答案要点: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更快。这说明文章选择重点也体现着语言演变的特点。

3 . 说明语汇的消失,课文为什么以《诗经·鲁颂》中“马”为例? 作用何在?

提示:要注意文中信息:“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

答案要点: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 四 ) 默读第三部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摘出内容要点是什么 ?

答案要点:

语法的变化小,只表现在语序;语音的变化大,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

( 五 ) 总结分析: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 ? 请举出实例回答。

提示:要对文章三个部分的理解加以总结,可拟出要点,并联系说明文知识。

    答案要点:

    由于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因而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以说明其特征。

    从分类说明看,它逐层分类:先分大类,即语汇、语法、语音的变化;后分小类,如语汇的变化,又分语汇的消失、出现、渗入和词义的变化;而词义的变化再分细类,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变,词义弱化……这样分类说明,不仅说明了语汇变化的社会原因和内部原因,显示了语言演变的梗概,而且有区别地说明了事物的具体特征,更易于为读者所理解。

    从举例说明看,包括三种类型:其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就从语音具有时代特征来说明语言的演变,既明确,又有趣。其二是典型举例,如文章第一部分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很大,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由于富于代表性,容量极大,因而说明问题非常充分。又如说明语汇的变化,举《诗经·鲁颂》一诗为例,非常典型地说明了“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的语言现象。其三是列举,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等一连串例子,非常明确。

    从比较说明看,本文各部分都运用了这种说明方法,因为文章说明语言的演变,必须用古与今作比较,无论语汇、语法、语音,都需如此,不言而喻。

    从引用说明看,本文主要是引用资料,借以说明语言演变的情况,如以“涕”为例,说明词义的转移,就引用了《庄子》、王褒的《憧约》;说明“信”与“书”古今歧义,就引用了《世说新语》中一句话:“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 谢安 ) 看书竟,默然无言”……这些引用极富于针对性。由于根据充分,因而说明有力。

    上述多种说明方法,在文章里大都是综合运用的,即在分类说明中,用举例说明;在举例说明中,又用引用说明;而比较说明,更贯串全文各个部分。总之,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 六 ) 结合“思考和练习”

    三、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 要求从课文中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提示:可联系“指点迷津”中“说明文的语言要求”。

    答案要点:本文语言通俗而准确。

    语言通俗表现在:①少用术语。本文是一篇语言专著,是科学说明文。但作者在《语文常谈·序》中说,这是“有关语言文字的普及性文章”。由于作者心中有广大读者,所以文章里专门术语用得极少。即使说明比较专门化的语言知识,如押韵、平仄……也说得很浅明,并且适可而止。②用浅显易懂的实例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如说明语言也像世界上万事万物那样发展变化这一相当抽象的道理,便用一个假设举例像讲故事一样加以说明。总而言之,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的而不用生僻的例子,因而极易理解。

    语言准确表现在:①用词精确,注意分寸。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这句话中的“而”“与”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已习惯于用“而且”“和”来表达;只有作特殊的文笔处理,才用“而”“与”,与韵文、诗歌。由此可见,上述句子中用“只”与“一定的”对“见”与“文体”进行限制,就非常精确,很有分寸。②用语严密,无隙可击。如“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这句中“把虚词除外”,用得就很严密,因为古汉语中大量使用虚词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且较常见的是虚词还构成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妙文赏析】


真话难说
  蒋子龙    一位尚不足60岁的作家住进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现代医疗技术的检查,确诊为晚期肺癌。已无法做手术,也没必要了。家属却坚决要求医生给开一刀,不能白白等死。现代医疗技术无论多么先进,终归是隔皮看瓤,打开后万一还有希望呢 ! 把毒瘤多少切去一点,总比一点不切要好吧 ? 更重要的是为了安慰病人。家属告诉他是肺里长了个良性小瘤子,如果不手术,关于良性的谎言岂不就得戳穿 ? 家属还请求作家协会出面,以组织的名义要求医院给实施手术。于是我们也加入撒谎的行列。医生虽然明知手术对病人有害无益,也只能答应病人家属和所在单位的请求。因为他们也是撒谎者,从一开始就和家属一起向病人隐瞒了真实病情。哪一个癌症患者的家属不是这样做的呢 ?

    从谎言变成了行动,病人的身体被切开了,跟医生预料的一样,决无手术的可能了。原样又缝合起来。绝症在身的病人又白挨了一刀,损伤了元气。得到的只是一句新谎言:手术很成功,很快就会好的。

    所有到医院看望他的人不仅重复着家属提示的谎言,还即兴创造出一些新的谎言。包括他家的小孩子,一副天真烂漫的神态说着大模大样的谎话。没有一个人为此感到有什么不安。相反倒有一种神圣感,一种悲壮感,都在扮演保护他的角色。大家心安理得地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是为了他好,怎么骗他都没有关系。

    自以为比对方强大,可以撒谎,出于同情对方,为了让他高兴,也可以撒谎。

    他的生活被谎言包围着,也许他的余生就得靠这些谎言支撑着。

    他的精神居然真的好起来,要求看文件;给医生写了感谢信;提出了病好后挂职深入生活的计划;要求再分给他一套房子,他的孩子多,已经给过他两次房子都不够用;要求专业职务评定委员会把他由二级作家升为一级作家……他的全部要求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人们无法拒绝一个不久于人世的人。这些应允又是不可能马上都能兑现的。正因为用不着兑现,别人才答应得那么痛快。

    为什么欺骗一个快死的人就不觉得是缺德呢 ? 因为说谎的动机是善良的。是诚实的虚伪,是诚诚恳恳地在说谎。深恶孩子说谎的家长,同时又教孩子撒谎。其实也难得有自己从不撒谎的家长。

    有人喜欢这样标榜自己:“你什么时候听我撒过谎 ? ” —— 这本身就是一句漂亮的谎言。在文艺作品里形容正面人物的正派总是用“他从不撒谎”这类套话 —— 这又是一种貌似豪迈的谎言。人不能没有真诚。即便是最无耻的骗子,也有知心朋友,也有说真话的时候。同样,什么时候生活中又真正禁绝过谎言呢 ?

    我想找到一种关于谎言的权威解释,却意外地发现许多不朽的人物都说过关于谎言的好话:英国人文主义者阿谢姆说:“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比伤害人的真话要好得多。”法国作家法朗士说:“若是消失了谎言,人类该是多么无聊无趣呀 ! ”拒绝任何宗教,宣布上帝已经死了的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从来没有说过谎的人,不知道真实是什么。”法国道德家沃夫纳格说:“人人生来都是纯真的,每个人死去时都是说谎者。”

    够了,再举下去就有点“谎言广告”的味道了。

    恶意的谎言应属造谣、诽谤,不在此列。

    美国作家冯纳古特说:“人需要好的谎言,可惜好的谎言难逢,烂的谎言太多。”

    一个欧洲大作家到政府禁止垂钓的地方去钓鱼,而且向旁边的人瞎吹:“昨天我从这儿钓了7公斤 ! ”正巧警察走过来,要按他自己坦白数字罚款,这位作家说:“先生,你不能罚我的款,我是作家,虚构是我的工作。”这算不算冯纳特所喜欢的“好的谎言” ?

    那么,人们也可以把成功的创作、美妙的想象视为“好的谎言”。

    尽管人们推崇真话,还是搞了一个“愚人节”,其实就是说谎者的节日。大大方方地享受说谎的快乐和被谎言欺骗的快乐。

    有人称作家为“人精”,这位患晚期肺癌的同行,怎么会听不出或看不出大家是在骗他呢 ? 病长在他身上,即便别人能骗得了他,他的身体、他的感觉还能骗得了他吗?

    人,也许更多的是对自己撒谎。所以“人才离自己最远”。不愿或不敢正视的事实,就宁愿相信它不是真的。

    一个平时最瞧不起人或许是他最瞧不起的人,听说他得了绝症,到了医院跟他和解,不慎说漏嘴,捅穿了窗户纸。他奇迹般地开始昏迷,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是真话害了他,还是谎言害了他 ? 是被欺蒙地活着好呢,还是明白真相后死去好呢 ?

    在为他治丧的日子里人们还议论几句,不久便没有人再去想他了。

【思维体操】

    请做成语加减法

    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数字:

    ( 一 ) 加法

    1 . ( ) 敲碎打+ ( ) 来二去= ( ) 事无成

    2 . ( ) 见钟情+ ( ) 往情深= ( ) 全齐美

    3 . ( ) 风齐鸣+ ( ) 鸣惊人= ( ) 令五申

    4 . ( ) 生有幸+ ( ) 呼百应= ( ) 海升平

    5 . ( ) 世同堂+ ( ) 脉相承= ( ) 世其昌

    6 . ( ) 子登科+ ( ) 锤定音= ( ) 出祥英

    7 . ( ) 六大顺+ ( ) 马当先= ( ) 七巧会

    8 . ( ) 步之才+ ( ) 举成名= ( ) 面威风

    9 . ( ) 仙过海+ ( ) 拍即合= ( ) 转成功

    10 . ( ) 天揽月+ ( ) 鼓作气= ( ) 拿九稳

    ( 二 ) 减法

    1 . ( ) 全十美- ( ) 发千钧= ( ) 霄云外

    2 . ( ) 鼎之言- ( ) 孔之见= ( ) 面玲珑

    3 . ( ) 方呼应- ( ) 网打尽= ( ) 零八落

    4 . ( ) 窍生烟- ( ) 塌糊涂= ( ) 神无主

    5 . ( ) 亲不认- ( ) 无所知= ( ) 花八门

    6 . ( ) 马奔尸- ( ) 刀两断= ( ) 分五裂

    7 . ( ) 面楚歌- ( ) 意孤行= ( ) 灾八难

    8 . ( ) 元及第- ( ) 尘不染= ( ) 袖清风

    9 . ( ) 管齐下- ( ) 孔之见= ( ) 落千丈

    10 . ( ) 毛不拔- ( ) 星半点= ( ) 济无事

    参考答案:

    ( 一 ) 加法: 1 . ( 零 ) + ( 一 ) = ( 一 ) 2 . ( 一 ) + ( 一 ) = ( 两 ) 3 . ( 双 ) + ( 一 ) = ( 三 ) 4 . ( 三 ) + ( 一 ) = ( 四 ) 5 . ( 四 ) + ( 一 ) = ( 五 ) 6 . ( 五 ) + ( 一 ) = ( 六 ) 7 . ( 六 ) + ( 一 ) = ( 七 ) 8 . ( 七 ) + ( 一 ) = ( 八 ) 9 . ( 八 ) + ( 一 ) = ( 九 ) 10 . ( 九 ) + ( 一 ) = ( 十 )

    ( 二 ) 减法: 1 . ( 十 ) - ( 一 ) = ( 九 ) 2 . ( 九 ) - ( 一 ) = ( 八 ) 3 . ( 八 ) - ( 一 ) = ( 七 ) 4 . ( 七 ) - ( 一 ) = ( 六 ) 5 . ( 六 ) - ( 一 ) = ( 五 ) 6 . ( 五 ) - ( 一 ) = ( 四 ) 7 . ( 四 ) - ( 一 ) = ( 三 ) 8 . ( 三 ) - ( 一 ) = ( 两 ) 9 . ( 双 ) - ( 一 ) = ( 一 ) 10 . ( 一 ) - ( 一 ) = ( 无 )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 一 ) 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汉语发展知识,学习祖国悠久的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 二 ) 语文常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09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