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赏析|《警察和赞美诗》..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的现象构成强烈的喜剧冲突,让人们不得不收起笑容,来思索这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二)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许多巧合,如何理解这种巧合?

分析: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

再次,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反动、腐朽的本质。

(三)苏比的反常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理解他的这种反常心理及苏比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于是,为了如愿以偿,他一次次地故意做出触犯法律的事,但却一次次地被“宽恕”了,“警察的那双可爱的手”却“没有很快地落到他身上”,使“那岛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仙岛”。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那么,这种反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苏比之所以想进监狱。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的结果,是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作者正是借助于人物的这种反常心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人民的反动本质。其次,像苏比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小说结尾写到“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再次,他的反常心理的形成,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产物。苏比一次次地触犯法律,却一次次地被认为无罪,而当他受到赞美诗的感化,决心向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时,竟然无端被捕了;一个拿石头砸商店橱窗的人却被视为无罪的人,而一个跑过去赶车的人竟被当做罪犯;耶鲁的小伙子为庆祝胜利,就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在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里又有谁愿意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呢?难怪有见机缠住男人的女人,有拿了别人的雨伞就占为己有的买烟者。总之,他的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反常、畸形的社会心态,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和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反动本质。

对于苏比这个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丑化自己的人格,做出种种坏事,这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他“性格高傲”,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替地方上的寄食者准备的布施,反映出他堕落行为的背后有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特别是小说的最后,苏比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回忆起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决心重新做人。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和反常的心理、行为是社会带给他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的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似风趣,实则辛辣尖刻。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用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教师对小说作者作简要介绍。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对当时及后人的短篇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警察和赞美诗》,正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

(二)学生阅读小说全文。

阅读小说前,应先提醒学生认真阅读《自读提示》,领会提示的要点(编者的《阅读提示》分别从内容、语言、情节三个角度对小说作了介绍)。

(三)学生分析小说结构。

[1] [2] [3] [4] [5]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009.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