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个人和集体·.示例之二.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理解用破立结合的方法论述问题。
3.继续掌握议论文的层次结构。
4.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数学设想
本文是从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角度来论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一般的精神学生是了解的,但有些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有相当的差距,理解有一定难度。本上在写法上有它自身的特点,由于作者情恳辞切,论述问题常常反复交错,不厌其烦,批判错误与正面阐述交融在一起,难以摘清。故本文的教学宜抓住破什么,立什么,使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提高认识水平,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战斗力。学习有破有立的写作特点。
教学本文用1课时,另一课时用来学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和“阅读训练”两篇短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层次与结构。
2.破与立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文简介。
1.本文节选自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2.阅读本文主要要求对思想内容有所认识,对写法有个大体了解。
二、阅读课文。
要求:
1.快速阅读。本文3000字,1分钟300字计算,用10分钟读完(教师教给快读的方法,略加提示,此处从略)。
2.随读随划随批。在阅读时随手将重点语句用曲线划出,标出段号,能用一个词概括段意更好。
3.本文的写法有一点和上文相似,即采用“首括式”,作者的观点多在段首表示。这是我们进行快速阅读的一把“钥匙”。
三、梳理课文
课文12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揭示: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个人主义(主要是批判)
第二部分:讲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先破后立)
这一部分又分两层:
一层是批判个人英雄主义
一层是分析个人和集体、即英雄人物和革命事业的关系。
四、整理结构(板书)。
此提纲应在梳理过程中逐步出现。
按此提纲,教师可以再作如下提示:
看一看文章的连结部分,即段首与段尾,可以体会作者是怎样连缀全文的,也可以作为分层的根据和检验。
第2段:这种个人主义的表现就是……
第3段:这种自私自得的个人主义,也常常表现在……
第4段:至于党内存在的本位主义。
第一部分文字用“这种”“就是”“也”“至于”等词语将整个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了。
第6段:有这种思想的人……
第7段:共产党员是不能有任何的自满和骄傲的(这是总论)
第二部分从一些关联词语中也可以找到作者的思路及行文的线索。
五、破立结合。
教师结合结构提纲,指出文中批判与正面阐述相结合的方法的种种表现。
用提问的方式,大体明确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几乎每一个意义段都存在破立结合的情况,概括起来就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这是本文在运用批判手法上最大的特点。
2.决定一个部分或一个段落是批判还是立论,要看其主要倾向,其实概括段意也应如此。本文前四段揭露个人主义,以批判为主;中间五段揭露个人英雄主义,也以批判为主;最后三段论述英雄人物与革命事业的关系则以正面论述为主。
3.破与立都要服从主导的需要,文章内容的需要。所谓“破”,就是用“立”去解剖分析错误,“破”的背后常常可以看到“立”;所谓“立”,就是以“破”为根据去树立正面认识,“立”的背后也常常可以看到“破”。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的两个方面,正像表现手法上的“正反对比”一样。
以文章的最后三段为例:
第10段应是“立”,正面阐述革命事业需要领袖人物,但需要的是出自“公”心的,而不是出自“私”心的英雄人物。这个“立”就是在“破”中完成的。
第11段立的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英雄人物,不是凭自封,而是靠群众的拥护。这里又是在“破”中才“立”的。
第12段立的是英雄人物在革命事业中的作用,实际立的是任何工作对革命事业来说,都只能是一部分,都应是光荣的。这一观点的确立看来主要是正面论述,但最后也仍然“破”了轻视技术工作的倾向,以加强了立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
做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辩证分析的方法。
2.阅读中善于提出问题、勤于思索。
3.修饰词句和修改文章。
教学过程
一、阅读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
1.学生自读、批划、思考。
2.教师点拨。
对辩证分析问题的认识,学生并不难理解,问题在于运用,即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表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认真领会文中是怎样论述进行辩证分析的。
知识短文中指出辩证分析的三个观点,即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列举的是其它课文的例子。我们能不能联系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来分析呢?
二、具体分析两篇课文是怎样运用辩证分析方法的。
用15至20分钟让学生阅读思考,准备口头回答。
教师提问、点拨的顺序应以课文的内容为依据,以突出的问题为主,不必面面俱到。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师提示:主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既看到缺点,又看到成绩和进步;
既看到主观主义态度,又看到马列主义态度。
还用了相互联系的观点:
写主观念主义的三种表现时,都不是孤立谈问题,而是联系正确的态度、联系过去和现在来论述。
《个人和集体》
教师提示:本文主要用了互相联系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大家找点例子来说明。
① 破与立的结合,从认识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反面与正面的相互联系中来论述问题。揭露个人主义或个人英雄主义的种种表现,作者总是联系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论述;在说明领袖人物的作用时,总是联系一般同志、联系一般的工作、联系不同的动机来说明问题。这样,就使自己的论证全面而深刻,客观而不武断。
② 两点论。作者总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客观实际,论述很有分寸。在论述共产党员不能有任何的自满和骄傲的问题时,对某些同志的能干和成绩,对他们的贡献,都给予适当的肯定;在论述任何英雄人物都只能在集体事业中尽一部分责任的问题时,对普通的党员的的“一部分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③ 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联系和区别。作者论述问题是有其逻辑思路的:
再讲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的实质仍然是个人主义,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
再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是相通的;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则是有原则区别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而这两种思想体系又都共处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集体之中。
作者行文的这一思路、论述问题的这一逻辑顺序,都是互相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的具体运用,值得我们很好领会。
三、阅读“阅读训练”中的两篇短文。
1.提示:辩证地分析问题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事物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道理,并不是主观臆造的结果。我们在阅读文章,分析其论证方法、思维方法的时候,就必须眼睛看到文章的背后,即文章所反映的现实状况,用文章中的观点及其论证,和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规律相对照,才能深刻地体会作者分析的精当与否,作出恰当的评价。
2.《可怜的“隐形人”》是篇科学小品。文章中编者插进了一系列的思考题。善于从文章中提出问题,是阅读分析的重要手段和能力,对文章的正确的分析往往就是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3.《“知识爆炸”“知识老化”的说法似是而非》一文,可以帮助我们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① “知识爆炸”不是科学术语,是个比喻语,人们常常用来比喻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当然是可以的。这一词语形象、生动,可以激发人们迅速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的欲望,还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这一词语的含义的确是“含糊不清”的,但它并不必承担也不可能承担科技发展的量化程度,它只能是模糊表达,我们也只能模糊理解,如果谁要从这一词语中去定量分析科技发展的速度,自然是愚蠢的,这样,就把科学的估价与文学的描述混同起来了。如果从这一意义上去理解“知识爆炸”一语的含义,就无所谓“用词”当与不当的问题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把“知识爆炸”中的“爆炸”作某种机械的理解,用一些并不准确的论据去证明“爆炸式的增长”;或者从“爆炸”中推演出来一个结论,即爆炸的结果就是对旧的知识的摧毁,那这一词语的含义就不够准确。这是人们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上的偏差。
②“知识老化”这一提法同样具有双重含义。一种是,把“老化”理解为陈旧,知识上的某种缺陷,没有跟上科技的发展;一种是,把“老化”理解为过时或无用,应该全部否定,重新学习新知识。这两种理解,前一种比较合乎情理,有一定的现实性;后一种则过于武断,不符合掌握科学知识的实际。科学知识的掌握是不断积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不能割断联系,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确实存在“旧”与“新”的更替过程,其实质也是“错误”与“正确”的推演,因为科技的发展总是在不断证明前人的某些错误认识。所谓“旧知识”也有两重性:一是指被后人证明是错误的知识,或陈旧了的知识;一是指为发展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如果不加分析,对“旧知识”采取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的态度,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因此,“知识老化”,一词要看你从什么意义上去理解,这就是辩证地分析的观点。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的词语,往往在开始时其含义是不稳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词义渐渐确定了,就有可能约定俗成,发展成为新的成语;如果在生活中被淘汰了,就表明这一新词缺乏生命力。这一认识也是辩证的。当前,有很多对过去成语含义的翻新,就是明显的例子,如“知足常乐”“班门弄斧”“标新立异”“开卷有益”等,都被翻出新意,但并不排斥固定沿袭的含义,使用时看你从什么意义上理解。
两篇短文的阅读,主要是用来加深对辩证分析的认识,应由教师为主讲解引导,千万不能讲死了,教学本身也要辩证分析,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发表不同意见,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布置作业 。
1.做课后练习五。
2.阅读“单元知识与训练”中的“修饰词句”与“修改文章”部分。
[1]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详细阅读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详细阅读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详细阅读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详细阅读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详细阅读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详细阅读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