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设计:汪振学

      教学目标 :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二、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1、翻译这节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布置作业 。
      附: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770.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