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单元概览:
埃德加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利用外物,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不仅要虚心从师,勤学好问,而且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善于创新,使学习的天地成为自己探究和创造的乐园;不仅要热爱读书,善于读书,而且要增强审美意识,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习对象,来欣赏自己学习的所有科目,享受学习,享受读书,享受诗一般的人生。只有使读书与学习成为伴随自己一生的习惯,使审美与创造成为自己的生命要素,才是从根本意义上开启了智慧之门,才是真正为自己的一生打下了一个精神的底子,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充满着芬芳,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世界绚烂多姿,才能使高中学段真正成为人生道路上一段充满温馨、饱含惊喜、令人百感交集的旅程。
《劝学》是告诉大家要“学”,为什么要学习呢?因为学习是重要的,又因为学习是必要的。怎么学习呢?要有好的方法、态度,进一步说,就是要积累,要坚持,要专心。
《师说》告诉大家要“问”。文本首先明确“被问的主体”——师的角色,指出其重要作用。随后,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与择师的态度与标准。然后,通过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士大夫与百工),立驳毕现。然后阐述“新的”师生关系,以及写作缘起。
至于读本《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赵鑫珊),则论述了数理学与美学的关系,提出“从美学角度去研究数理科学”的“劝学”主张,就连思路也和古老的《劝学》一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仍然没有摆脱“劝学”的意图,明白无误的告诉大家读书的好处与目的,然后指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最后,你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作者的观点——“读书的真艺术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就拿起书来读”。这样,作者就达到了“劝”大家要“艺术的读书”的目的。
单元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体,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背诵《劝学》和《师说》
2.认识《劝学》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认识《师说》所表现出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了解通假字、古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4.正确认识数理科学与美学的关系,培养学习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
5.充分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并能针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6.通过问卷调查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7.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活动:
1.明确本单元的总体目标和相应篇目的学习目标。
2.每篇文言文都要先借助于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中出现的各种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并进行翻译和背诵。
3.现代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文意和语句的含义,能够从整体入手,把握作品的主旨,正确理解并评价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态度。
4.学习制作文言词语卡片,编辑整理《劝学名言录》。
5.通过问卷调查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劝   学
              《荀子》
感悟课标新理念
▲课标理念感知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2.掌握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
3.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4.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5.学会用简单的文言或半文言写作简单的句段。
6.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目标重点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目标难点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语言知识积累
[字词积累]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B(A项“有”通“又”;C项“生”通“性”;D项“知”同“智”)

2.古今异义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物肯动脑筋。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前瞻•预测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木直中绳,柔以为轮
答案:C(A土地方圆;B广博地学习;D以之为)

3.一词多义
学:①学不可以已(学习)
②其学甚博(学问、学识)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听到) 
②博闻强志(见闻、学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读wèn,声誉、名声)
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声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疾:①积劳成疾(疾病)
②声非加疾也(迅猛,快)
③(海瑞)素疾大户兼并(痛恨)
④ 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嫉)      
假:①善假于物也(凭借 借助)
②乃悟前狼假寐(假装)
③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予)
④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借)
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②群响毕绝(终止、停止)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隔绝不通的)
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⑤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⑥络绎不绝(间断)
⑦绝处逢生(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⑧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
功:①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
②事半功倍(功效)
③功成名就(功业)          
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的,强壮的)
②强驽之末(强劲的)
③外强中干(强大)
④赏赐百千强(有余)
⑤强人所难(勉强)
前瞻•预测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隔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C.用心一也 一:专一
D.声非加疾也 疾:强
答案:A(绝,横渡)
4.词类活用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时间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前瞻•预测
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类别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C(名词用作动词;A名词用作状语;B形容词用作动词;D名词的意动用法)

5.虚词的用法
于: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②青,取之于蓝(介词,表所从)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
④受制于人(介词,表被动)
者:①假舟楫者(特指代词,……的人)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③子瑜者,(诸葛)亮兄谨也 
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锲而不舍                
⑥蟹六跪而二螯            
故: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明知故犯            
③温故而知新           
前瞻•预测
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青于蓝”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D(介词,“比”;A“在”,B“对”,C“向”) 

[句式积累]
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无标志的判断句)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③用心一也(“……也”表判断)
④用心躁也(“……也”表判断)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蓝”放在动词“取”的后面,表动作“取”的处所;第二个“于蓝”用于形容词“青”的后面,表比较。)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用于形容词“寒”的后面,表比较。)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物”用于动词“假”的后面,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作补语。)
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无以成江海(“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前瞻•预测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
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
⑴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给它加热使它弯曲成这样。
⑵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熟语积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语段积累]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 “劝”有“劝告”“劝勉”的意思,它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学派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它勉励人们要不停止一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走进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探寻背景]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感知
一.语篇脉络梳理
提高自己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              道理明白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具体生动
(中心论点)                       积累             深入浅出
           学习的方法、态度   坚持        正反对比  (比喻)
                              专心

二.语篇结构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3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第4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 [2] [3]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69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