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拯救沉默的国民魂灵 ——《阿Q正传》研究性学习方案于慧琦(教师中心稿)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研究重点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2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课题研究
    课题一 “精神胜利法之我见”
    研究过程:
    1通读全文,查找资料,拓展阅读视野,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重点研读第二、三章,明确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领悟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3  拓展思考:怎样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其它的章节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 资料显示
    鲁迅谈《阿Q正传》
     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
    要画出这样国民的灵魂来,在中国实在是一件难事,……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我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名人、名家谈《阿Q正传》
    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幅苦恼的面孔。
                              ——罗曼、罗兰
    鲁迅的《阿Q正传》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主被压迫历史的缩影。这部作品,对于阿Q、王胡、吴妈等饱受摧残的奴隶生活,寄予极大的同情;对于被压迫民族的自卑自嘲的精神胜利法,表示无限的痛心,而对于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等等践踏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反动派,给予了严厉的挞伐。这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的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它表现了革命爱国主义的两个方面。
                              ——《人民日报》社论
     阿Q这个典型,从一方面说,与其说是一个人物的典型化,那就
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
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
                              ——冯雪峰

   课题二  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研究过程
   1 重点研读文章的第七章、第八章,明确阿Q革命的目的并提出问题:象阿Q这样一个对革命缺乏认识的以精神胜利法为精神支柱的落后的农民,能不能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能或者不能,其原因是什么?
   2 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
   3 联系鲁迅的《孔乙己》、《药》、《祝福》、《藤野先生》《娜拉走后怎样》,探讨鲁迅对文中“看客”的看法。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和悲哀。
   4 拓展思考:鲁迅对病态社会的反思,来源于什么?《阿Q正传》巨大的思想价值是什么?《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在哪里?我们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5资料显示
  (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课本上)
    (2)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写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专门
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可是,这样的革命假洋鬼子也还是不准。我看在这一点上,有些人很像假洋鬼子。他们不准犯错误的人革命,不分犯错误和反革命的界限,甚至把一些犯错误的人杀掉了。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训。……
                              ——毛泽东
     (4)鲁迅认识到,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被挨打的局面,同国人“宁蜷伏堕落而进取”的心态是分不开的。这种心态虽然与国内统治者传统文化的政治压迫密不可分,但究其深层原因,则不得不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心灵的束缚和毒化。以儒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儒家文化倡导温柔敦厚,强调君子之志思无邪;道家文化则强调无力,强调“不撄人心”,心灵不受刺激,人自然变得心如槁木,无所追求。儒道合力下的中国文化,自然使中国缺少反抗之音。而潜移默化下的中国社会,则是精神受奴役而不自觉,麻木而不觉悟,甚至麻木到比以苦为苦,对别人的痛苦只抱以隔膜和冷漠,甚至狠毒凶残。
                                                           ——网上资料
    举办研讨会
    确定主体发言人 ;     自由发言
   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以“精神胜利法”或“鲁迅与《阿Q正传》”等为话题,也可自选课题,写一篇论文,不少于1000字。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506.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