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心得体会_《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

晏建东

一、课文悟读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因为各种辞典上早就对“人”的词条作了简明的解释。不过,他们都是分别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而本文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人是什么”的。

本文虽是一篇哲学论文,却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枯燥的政治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作者赵鑫珊融哲学与科学、艺术为一炉,从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韵味。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文学家雨果、歌德的话和哲学家加缪、康德的看法,指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的回答迥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雨果把人看成是判了死刑的罪人,加缪把人看成是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们的回答是消极的。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爱因斯坦说有合理的事情做,工作和生活就有奇异的色彩。他们的回答都是积极的,且和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生无所息”见解一致。这就表明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是应该不断地工作的,应该是“生无所息”的。有了这样的共识,作者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组成,其中对现时的把握是重点,比重占95%。为阐述这一看法,本文又引用了若干东西方格言、诗歌、音乐、电影和名人语录,先后论述了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最后用类比的方法阐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及其和追忆往事、憧憬未来的关系,以诗的语言“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结束全文,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见解深刻透彻。特别吸引读者的是,本文旁征博引,把科学、艺术和哲学融于一炉,把名人语录和文艺作品中的名段名句同全文的哲学思辨紧密地糅合,形成了独特的诗化的论述语言。

二、亮点探究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作者认为人是由追忆往事、把握现时和憧憬未来三部分组成。为什么说对现时的把握应该是重点,比重应该占95%?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追忆能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的憧憬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而对理想不断追求的过程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这种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因为只有牢牢地把握现时的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所以说,把握现时应是重点,比重应占95%。

6.什么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怎样理解这种感受?

探究学习:“忧郁”是指过去生活中的痛苦,是一些令人伤感的对象。而这些东西一旦到了回忆中,或成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就往往会因为距离或艺术创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这就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如与亲人分别甚至失去亲人是生活中的痛苦,但一旦成为回忆,就往往因能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情景而有一种令人心颤的美的感受。“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这一美感的突出体现:不仅因回忆当时女主人公穿的绿罗裙而感到美,甚至因此而怜爱绿色的草了!

7.康德说,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试举例说说人是怎样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

探究学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它¨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人类从有历史以来,总是在不断地创造着文化。无论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的电子信息社会,要创造文化,就离不开想像力。如远古的象形文字就是借助于想像力创造出来的,再凭借想像力不断抽象发展,直至成为今天的文字;再如瓦特从冲起壶盖的蒸汽中,借助于想像力发明了蒸汽机;今天人们借助于想像力实现了太空旅游的梦想。甚至连今天风靡世界的“唐装”,也是借助于想像力把古老的唐装同现代化的色彩、图案和缝纫技术融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

8.《城南旧事》是否如有人评价的是“小孩片,没劲”?为什么?

探究学习:《城南旧事》不是一部“小孩片”,而是一部表现往事的很有内涵的电影。这部电影,导演运用了蕴藉、清新、婉约、淡雅的散文风格,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简洁、凝练、含蓄的电影语言,精心营造了一个诗化的境界;以景托物,情景交融,细腻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了小英子等人物的生动性格。

9.毕加索说:“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探究学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追求本身才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如我国在高空钢索上单独生活25天,平均每天在钢索上行走超过3小时,创造新的吉尼斯记录的阿迪力曾多次打破过世界吉尼斯记录,但他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自己向自己挑战,不断有新的追求。他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他就是把追求的过程看得比追求的目标更重的人。因为他在追求的过程中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10.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三、选题设计

1.就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的格言“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有充足有力的论据,有推理分析。

2.收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人(古今中外皆可)的事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研究方法:

(1)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查询。

(2)确立重点(或一个人物,或某一方面,如政治、军事、社会、科学、艺术等),筛选整理资料。

(3)写出自己的评价文章。

参读书目:

各种名人传记,各种有关报刊文章。

3.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把握现时?

研究方法:

讨论、辩论会、演讲会。

参读书目:

(1)《毛泽东选集》的有关文章。

(2)《邓小平文选》的有关文章。

(3)江泽民、朱镕基等领导人的有关讲话。

4.以牛希济的《生查子》和秦观的《满庭芳》为例,分析鉴赏诗词中的回忆有怎样的“甜美的忧郁”,也可补充其他诗词甚至其他艺术作品作比较分析。

研究方法:

诵读、分析鉴赏、比较鉴赏。

参读书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鉴赏辞典》。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415.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