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①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够分析具体事物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了解“两分法”、“一点论”的基本含义,并能运用“两分法”去说明怎样对自己“一分为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两手抓”。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辨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发展),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促使事物转化的条件。
②通过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自己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共两个框题。第一框讲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讲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题
整体分析矛盾概念。由四个部分组成。(1)讲述矛盾的含义。(2)具体分析“对立”的基本含义。(3)具体分析“统一”的基本含义。(4)指出要准确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的3个问题。
矛盾概念是本框题的重点,也是本节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矛盾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基础、起点。
矛盾概念又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教学的难点,是由于学生缺乏对此问题的认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哲学意义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矛盾的不一致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对具体矛盾与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矛盾的关系不能够准确理解的问题等等。
第二框题
整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个部分组成。(1)从正面指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述矛盾普遍性的含义。(2)重点论述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联系个人实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两个方面,分析说明青年学生应如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从理论上看,它是正确对待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的哲学依据,是教育学生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2)从教学实践看,“时时有矛盾”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往往容易将矛盾(主要是对立)的程度上的区别,理解为矛盾有无的不同。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 是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作为哲学方法论要求,内涵丰富,高度抽象,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难免片面;与具体实际相联系,在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上存在较大困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不结合或脱节“两张皮”。(2)邓小平同志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教法建议
总体教法应坚持从具体事例(教学情境)出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形成对哲学原理的认识。
具体事例(教学情境)可以是老师创设,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创设。师生共同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具体事例(教学情境)的内容既要丰富,又要精选。
(1)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教学,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领域中能够体现“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形成对哲学意义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正确认识。
可以联系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这一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整个人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对于我们国家宣传、倡导“保护环境”举措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原理的教学,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事物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在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三组调查人的认识领域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调查结果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终使全体学生形成对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确认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分法”、“两点论”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并能用两分法去分析说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所学原理观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学难点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
教学方法:用反证法分析、归纳出哲学理论,再用哲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导入 新课:
下列诗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归纳:这些诗句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时每刻都包含矛盾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谈话交流活动: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学生,他最近有几件不顺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二是因为期中考试的事情和父母产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引起误会,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王小力现在最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好好歇几天。
请问: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将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为什么?
归纳:在现实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矛盾,我们每个人都在幻想有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安宁的世外桃源可以让我们逃避现实的烦恼,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
观点:飞矢不动
理解: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都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生运动,所以,飞矢不动。
提问:你能对上述观点加以驳斥吗?
归纳:这个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从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从运动的观点看,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同时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某刻某点”过渡了。这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
设疑:除了机械运动有矛盾,其他运动也存在矛盾吗?
归纳:物理和化学运动中同样存在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的矛盾。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在社会领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归纳:说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提问: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矛盾呢?
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矛盾,民主与专政、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和平与发展的矛盾等等。
提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归纳:社会运动充满复杂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释燃烧现象的燃素说认为,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质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燃素的过程。科学家拉瓦锡排除了燃素说的干扰,对燃烧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人的思维领域同样存在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知与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矛盾等。
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归纳: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领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国化肥总量与亩施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农民在农田广泛喷洒的“六六六”,富含剧毒的有机物。国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国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进入人体无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饲料,粪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有人说:“我们制造火药来开天辟地,却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诱发了掠夺;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同时也招致的疾病。
提问:这段材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这种种事实说明,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设疑:综上所述,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书)
讨论:有人认为有时有矛盾,有时没矛盾。你同意吗?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事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提问:
(1) 孔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否存在呢?
(2) 所谓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没有矛盾呢?
归纳: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充满着矛盾,如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设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时每刻都充满矛盾呢?如一个生命体从产生到死亡都从满矛盾吗?
归纳:一个活的有机体,从生到死都充满着矛盾,即同化异化的矛盾,如:人体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体中的组织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实,就是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内都同样发生着旧的死亡,新的产生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矛盾斗争,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设疑:那么,人死了还有矛盾吗?
归纳:生命有机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矛盾运动的终止,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全部科学的发展史证明,各门科学都是在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即自然界时时刻刻充满矛盾。
设疑:思维领域时时刻刻充满矛盾吗?
材料:
2000年6月,人类基因图谱绘制成功,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划时代突破。将来人们可按图索骥,为一些困扰已久的顽症寻找治疗方法,基因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是,人们的担忧和争议同样之热。隐私权的丧失迫在眉睫,科技伦理问题日已凸现。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思维领域同样存在着矛盾,而且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出现,人类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设疑:以上论述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总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设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对我们工作的指导意义(板书)
材料:《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漫画:《因为手指上破了点皮》
提问:这两个例子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所以,我们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改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板书)
学生活动:讨论
1、素质教育就是少看书多活动
2、规章制度就是制约个性的发展
归纳: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板书)
两分法、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板书)
材料:
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泽东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提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两点,看问题只有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才是全面地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点论就是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板书)
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板书)
设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呢?
3、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板书)
(1) 首先要对自己一分为二(板书)
(2) 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板书)
本课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关的方法论。
课后练习:练习册
板书设计 :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1)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两分法、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② 一点论就是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
③ 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1)首先要对自己一分为二
(2) 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探究活动
中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过研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明确“学习知识”与“上网”的关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关系,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置情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学生说:因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举双手赞成中学生上网。
一位中学生说:中学生应该以学校学习为主,不应该多上网。
一位中学生说:现在的中学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会的栋梁,如果连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在软件、购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发达国家竞争?上网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学到网站建立、程序设计等课外知识。
一位家长说: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信息、黄色内容,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开展上网学习,容易分神,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所以中学生应该认真书本学习,这样对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师说:中学生上网应适度,毕竟现在学生学习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沉迷于网吧将会严重影响学业和健康。
[布置思考题]
1、作为中学生,你对网络了解多少?
2、你对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围的同学都上网吗?你对他们上网持什么态度?
4、你认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师对上网是怎样看的?他们的观点和你的矛盾吗?你是怎么想的?
6、对互联网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7、运用辨证法对你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过程]
1、学生走访、调查有关人员。
2、撰写小论文。
3、班会交流讨论。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538.html
-
[哲学常识考试题库]《哲学常识》第七课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详细阅读
《哲学常识》第七课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难点】自私不是人的本性【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 识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思。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要求学生掌握错误原因;⑵能力方面: 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教...
-
[第二节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第二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详细阅读
第二节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第一框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从容说课第一,框主要讲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从总体上看,本框所讲的道理没有太大的难度,通过学生自己读、议,基本可以理解。老师的讲,主要在导入,处理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在联系以及组织引导学生的议和练等几个环节上。第二,在教学...
-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知识梳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详细阅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一、本单元的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看待”、如何“树立”的起始点是生活、实践。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实是...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设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4 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教学】:(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课堂探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米,...
-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思维导图]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详细阅读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一、课本知识整合(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1、政府依法行政(1)内涵:依法行政就是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各项事务。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注意: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
-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ppt】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学案详细阅读
一、考点整合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含义理解:(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所讲的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也不是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
-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思维导图】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详细阅读
高二政治 ◆必修3 ◆第七课、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讲案 学习目标课标考纲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内容目标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重、难点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基本观...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教案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理解:...
-
[七上数学第一节课视频]第七课第一节第三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详细阅读
第七课第一节第三框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掌握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贡献和索取的关系理解人生价值问题;通过“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高学...
-
【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详细阅读
第二框题 社会历史的主体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