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_第七课 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⑴识记:①违法行为的类别。 ②犯罪的三个特征。 ③我国法律责任的种类。
⑵理解:①用法律保卫国家安全的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②用法律打击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我国法律惩冶犯罪的作用。
③用事例说明禁毒的必要性。
⑶活动:收集几个案例,说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法律的制裁。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违法与犯罪的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重点]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其作斗争的重要意义;
4.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教学难点 ]
1.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课前准备]
安排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8—10人围成一圈参加游戏。学生依次报数,要求声音宏亮,但凡遇到有7或能被7整除的数字,就不能够发出声音,而是要把手举起来。凡是到这些数字时发出声音或者没有做出规定动作的学生将表演一个小节目。
活动时间:安排在学习新课之前。
活动延伸:在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即有这么多的同学表演了节目,他们被“惩罚”的原因都一样吗?
活动结论:他们被“惩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同学违反了游戏的规则。但具体来说,违反的情况又有区别,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了规则不允许做的事(如发出了声音),另一类是没有做到规则要求做的事(如没有举手),简单归纳是:或者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是没有做该做的事。
[导入 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刚才大家做的“报数字”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出错被“惩罚”,具体的原因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有的同学是因为没有做游戏规则要求做的事而被罚,有的同学则是做了游戏规则不允许做的事而被罚。
教师:对。那么,我们做的游戏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不是在做游戏,而是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违反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会有什么后果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组织学生观看投影片:
(投影一):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苏某在工厂浴室洗完澡后,忘记把自己的进口名牌手表带走。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手表已经不见了。经向当时一起洗澡的林某了解,证实手表被本厂朱某拾获。苏某要求朱某归还拾到的手表,朱某却说:“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经本单位领导调解夫效,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调查,认为朱某拾获手表据为己有的情况属实,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提问:(1)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
(2)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使学生在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中,引起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扩散性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体结构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未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其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朱某认为:“拾到东西就是我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靠诚实劳动获得的财产,才是合法财产。朱某的行为不仅是要受到舆论谴责的道德问题,同时也是违法行为。因为,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朱某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不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朱某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孙某、刘某、朱某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什么不同?这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板书)
1.什么是违法行为(板书)
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板书)
(教师提示)应该注意的是,违法行为指的是行为而不是思想,思想落后不是违法表现。违法的概念应从广义上理解,即凡是违反了宪法、刑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提问: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都是违反同一类别法律的违法行为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孙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所以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犯罪行为。
刘某的行为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则的行为。 哪些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呢?例如:市声管理法规、森林法规、环保法规、交通管理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等。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类别(板书)
⑴违宪法行为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板书)
⑵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板书)
⑶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板书)
⑷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的行为。(板书)
提问:投影一中的孙某的违法行为与投影二中的刘某和投影三中朱某的违法行为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孙某抢劫伤人,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较大,已经触犯刑法,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我们把这种严重违法行为叫做犯罪。
投影二、三中的刘某和朱某,拨打110取乐、拾物不还、虽然也是违法行为,但违法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因而把这种违法行为叫做一般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板书)
提问:投影二、三中的刘某和朱某的行为没有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为什么也要给予制裁?(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刘某和朱某的违法行为虽然不像孙某的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也干扰了公安机关正常执行公务,影响了苏某的正常生活,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财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害。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犯罪。
提问:刘某、朱某由于违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处罚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朱某不返还苏某手表是他违反民法通则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⑴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板书)
刘某打110取乐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行政违法行为,受到公安机关的拘留是行政处罚。
⑵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板书)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行政法规,对犯有违法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员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林管部门、环保机关、公安机关等。(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可补充行玫处罚的种类,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行政处罚有:警告、没收、罚款、责令赔偿损失、行政拘留等。
提问:中学生王某因与同学打架,被学校给予记大过处分,这是行政处罚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学校给予王某的记大过处分不是行政处罚,是行政处分。因为学校不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不能行使行政处罚的权力。
[小结]
今天学习了:(1)违法行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类别;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类;(3)一般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处罚;(4)明确了一个认识问题;违法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却一定是违法行为。
[巩固新课]
复习本框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类 别
定 义
处罚
违反宪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课后练习]
辨别改错题:⑴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却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⑵一般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zhengzhijiaoan/7964.html
相关教案
- 【八年级上册政治资料】八年级政治复习提纲(9-12课)
-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ppt】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 【初三政治角度分析题】初三政治综合分析题提纲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 【公民的继承权受法律保护不能被剥夺】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受法律保护 教学设计(一)
-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这种说法对吗_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教案
- 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_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 教学设计(一)
-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ppt]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 国家如何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_国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一)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
第三单元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_第三单元相处有方详细阅读
第三单元 相处有方【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2、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及思维辩别能力; 3、为教学质量检测奠定基础。【教学重点】:尊重、善意与沟通【教学难点】:正确面对竞争压力的方法和原则【教学方法】:讲解(分析)、练习、提问相结合【教学过程】:[复习专题内容]1、人们之间...
-
[如何建设精神文明]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做了明确规定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能结合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发表看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法律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作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 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
-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这种说法对吗]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详细阅读
学习内容: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教材分析:本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发,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拓展。教材分别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公民个人三个层次上介绍了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
-
【财产留给谁教学设计】财产留给谁详细阅读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研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继承权,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方法和继承人的资格。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合法继承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
-
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我国法律规定的对违反环境法行为的制裁方法,以及中学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的努力方向。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提高辨析能力;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了解宽容的表现。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理解宽容问题上的是与非。 2.能力目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的能力;辨证看待宽容与原则、自己与他人、和与同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宽容他人、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
-
【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PPT】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详细阅读
第六课 教学目标 识记未成年人的含义,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理解国家制定未成年人保护的意义。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并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培养初步的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知道未成年人应该受到那些方面的保护,并...
-
第三单元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_第三单元相处有方详细阅读
第三单元 相处有方△ 复习导航1.为什么人们之间需要理解?(1)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彼此间千差万别。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面对的处境、需求、心情、感受也各不相同。(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由理解开始。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个人组成的。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理解,差异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就可能变...
-
诚信做人到永远主题班会|诚信做人到永远详细阅读
第十课 1、什么是诚信 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2、“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的涵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一古训是说,人在理智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3、“人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