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法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三问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阅读课,但事实上,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在阅读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呢?是否阅读课真正姓“阅读”了呢?新课标的颁布和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追问:一问:阅读课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
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文章学的目的出发,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从语文知识出发,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然而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让学生掌握?
那么阅读课又该如何体现出阅读的特点呢?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向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地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也只能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显然,以上所讲的内容应该是阅读课要教给学生的最基本的内容。阅读课不但不是“写作”的附属物,它的意义比写作更深远。更重要的是,这些阅读技能的掌握关系到阅读者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关系到阅读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问:怎样克服阅读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要克服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因此,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1234
对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能否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能否进一步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和问题,北大的王富仁教授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感受和表达并不是一回事。学习文学作品,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课能上到这种程度,就是成功了。所以,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其次,要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感知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太快地转入分析,便缺乏基础,尤其是缺乏厚实的感性基础,使分析流于架空、不实,得出的结论是无根的。
第二、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难以在辞章的引发下,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以致情思无法介入,理解缺乏支撑,鉴赏无法实现,记住几条结论有什么用处?
第三、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因为重结论,课堂上有限的几个问题也不能从容地展开讨论,不同意见的交锋少得可怜。分歧出现以后,往往由老师裁定,给出“正确”的结论了事。思维开展不了,思维能力怎样提高?
第四、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阅读中不是在再现、再造表象的基础上,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审美体味,而是急于跳出来,问用了什么修辞,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挑出几个知识点,术语满堂飞,理性说明代替体味,窒息了学生最后一点点兴味,记下千篇一律的结论;至于审美的个性,更是无从谈起。
第五、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阅读的过程须从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多次往返。在此过程中,有理解吸收,也有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吸收依赖于阅读中的表达。这便是阅读中言语活动的积极介入。在整合阶段,就是将阅读的种种收获说出来或写下来,需要把有待于继续思考的问题明确地总结出来,需要对采用的阅读方法作出总结和评价,……这种属于“次认知”范畴的功夫将使阅读过程不断得以优化。这不仅使阅读中的“结论”更牢靠,而且因此有可能在下次阅读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老师往往简单地综合中心,列数几条写作方法和特点便算完事。
五个“不足”与五个“太快”,总起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简化和削弱了“过程”,“结论”不是自得,无补于素质的提高;长此以往,“结论”不能自得,学生语文的素质当然就低了。
因此,阅读课就应该成为学生的读书课,它由初读(读得对,即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美读(读得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起码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而烂读(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课文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而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激发兴趣、解决疑难、指点门径、促进内化,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在词语的层面上品味它的声音、分量、色彩,在句、段、篇的层面上品味它的情调、语脉、文势,在字里行间感受、把握作者心灵的搏动。当然也要相机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技能。不必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一般不讲,非讲不可的务必讲到点子上。教,不过是自己先向课文学再去帮助学生学而已,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为自己比鲁迅、茅盾、朱自清、叶圣陶高明,试图取而代之,要让教材直接去教学生。只有指导学生喜欢读、读得好、读得熟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1234
要相信学生。“我讲他都不懂,让他自己读书能行吗?”这是教师(包括家长)中普通存在的心理障碍。须知学生是以他们那个年龄所特有的心灵感知文章、与作者沟通的。这种感知是独特的,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作用全在于引导、点拨、解疑。
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勤动笔墨、触类旁通的良好习惯。要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
三问:如何把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学生,在XX年的语文学习后,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把多读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然而,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要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了起来,不再把阅读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然而这些课内外的阅读任务与目标又非仅仅几堂语文课所能完成的,这就为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阅读教学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地调整。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可以抽出一节课,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做卡片,学习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学会小组交流,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地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寒暑假,可以把名著分阶段布置给学生回去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在阅读前,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名著的讲座,教给学生评价、鉴赏的方法,读后可以开展书评、读后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课本的配套材料,如《自读课本》、《古诗文诵读》,将这些该读与该背的也落实到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天,真正体现每天都有阅读,每天都有积累,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既增加了阅读的量,也提高了阅读的质。1234
这样的阅读,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不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并且是精品的阅读,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
我们呼唤真正的有实效的阅读课,呼唤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带来的生活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403.html
-
读《再塑生命》有感_《再塑生命》教学设计3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教学难点】 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
-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
-
【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详细阅读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教具投影仪教学...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余映潮]《藤野先生》教学设计9详细阅读
【创意说明】 采用层进式教学思路──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细节品读体会感情,研读探究明确主旨,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教学步骤】一、导读激趣,藤野先生 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引用《呐喊》中的相关内容加以介绍。二、整...
-
《甜甜的泥土》读后感|《甜甜的泥土》教案3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2、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出了天下子女的心声。“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_《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5、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教学方法】 朗读法、...
-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详细阅读
叶圣陶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
-
马说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马说》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思路】1、知识教学点:⑴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2、能力训练点: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3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二、教学设想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
-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简案_《岳阳楼记》教学设计5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背诵课文2积累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二)能力目标:1朗读能力2理解古文的能力。3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仁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对,这说的是我国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