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梳理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一、语文版议论文课文目录八(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0.*谈语言(王力)
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2.*懒惰的智慧(凯利)
八(下)第四单元(演讲稿)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5.*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
九(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11.*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九(下)第三单元(序和跋)
9.《家》的序和跋(巴金) 10.读《堂吉诃德》(海涅)
11.*永远新生(吴冠中) 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二、八(下)第四单元课文梳理
8-2-12为人民服务
【文章主旨】
本文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这个讲演着重论述了中国gong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结构分析】
全文是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分五层表达出来的。
第一层(第1节),提出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宗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第二层(第2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第三层(第3节),讲我们应当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四层(第4节),进一步提出,为人民服务有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就是要解放全民族。
第五层(第5节),联系当时为张思德开追悼会的实际,提出开追悼会的意义,不仅是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团结人民。
8-2-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重点词语】
荣幸 授予 彷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②):提出问题——什么是“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③—12):分析问题——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和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说理方法】
①引经据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显示出作者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如,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②正反举例。作者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具体见下表: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12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这样,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显得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③运用对比。为了证明观点的需要,文章某些地方还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2、3段,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现代学术的基础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8-2-14我有个梦想
【重点词语】
兑现 蜕变 匿迹 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安之若素 心急如焚 摇摇欲坠
【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演讲词。全文以美国宪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为依据,猛烈抨击种族歧视政策,为黑人争取应有的权利和自由。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盛赞《解放黑奴宣言》的意义,指出宣言一百年后,黑人依然没有得到自由。
第二部分(3~6),阐述本次集会的目的。
第三部分(7~9),劝说参加集会的黑人们不要采用暴力,应怀着希望等待状况改变。
第四部分(10~23),深情表达自己心中的梦想。
【修辞手法】
例如在揭露美国政府没有实践它的诺言时,作者巧妙运用了一系列比喻:“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决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决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储存机遇的巨大金库里竟然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兑现支票,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在这段话中,作者把解放宣言比作了空头支票,把正义比作银行,把国家比作巨大金库,一连串的比喻使说理非常形象生动。
8-2-15*你是你的船长
【重点词语】
呱呱坠地 无动于衷 心扉 讥讽 幸灾乐祸 居高临下 歧视
【文章主旨】
作者用真切的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紧紧扣住“你是你的船长”这一主题代表全体家长表达了心声,教育孩子们要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将来还要发展自己的正义感,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由对孩子成长的感慨引入话题。
第二部分(第2节~第12节),以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孩子们积极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
第三部分(第13节~第14节),引导孩子们从根本上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教育他们要养成公平、公正、正义的观念。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014.html
-
《台阶》板书设计_《台阶》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
-
[食物从何处来原文]食物从何处来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题目分析 “”用的是问句形式。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
-
【食物从何处来原文】食物从何处来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题目分析 “”用的是问句形式。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和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
-
中国石拱桥_中国石拱桥详细阅读
2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教学设想 在...
-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
-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朗读】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详细阅读
课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的山水游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
-
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详细阅读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
-
《奇妙的克隆》读后感_《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
-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新颖的标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