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号追思|“挑战者”号追思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25-11-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⑵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⑴继续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评论的能力。

情意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事件的追思,回顾了人类敢于探索的精神,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挑战者"号爆炸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课文思路
全文共4个自然段。围绕着人类的探索精神展开。
第1段: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入笔,写到因此而罹难的麦考利夫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
第2段: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但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
第3段:由航天事业推及到一切科学事业,说明探索精神不可缺少。
第4段:由自然科学论及社会科学,说明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并由"挑战者"号爆炸了,美国的宇航局并没有因此关门,航天飞机仍会在万里苍穹中穿行,得出结论: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写作特点
1.摆事实、讲道理。
文章在第1、2段中先后列举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为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冒险登上航天飞机最后遇难;以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和早期飞机的乘坐者的事例,证明探索精神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作者把"挑战者"号化为碎片,看作是"人类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扬。
在第3段文字中,又列举了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等科学家的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动的事例,使人信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层层推进、深入说理。
本文追思"挑战者"号的目的在于赞扬人类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作者认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一切科学事业也不例外,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如此,这样层层推进,由点到面,有力地证明了人类探索精神存在的可贵之处和普遍意义。
文章由事及理,事理结合,血肉饱满,富于活力。

 

教学重点切入方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针对"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一事发表看法的评论,旗帜鲜明、举例典型、说理透彻。如何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明观点和态度,摆出事实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层层说理,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文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切入:
一是从题目的解析入手:"追思"是追忆和思考的意思,表明本文是对"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一事发表看法的,阅读时,要思考作者对此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二是从介绍评论特点人手:评论被称为报纸的"旗帜"、"灵魂",是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评论有社论、短评、述评、编者按等不同形式。本文属短评,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平易灵活。
三是从比较阅读人手:与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相比较,在内容、写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何区别、联系,注意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

  第 1 2 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164629.html

  • 《台阶》板书设计_《台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食物从何处来原文]食物从何处来

    教学建议 一、题目分析 “”用的是问句形式。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食物从何处来原文】食物从何处来

    教学建议 一、题目分析 “”用的是问句形式。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和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中国石拱桥_中国石拱桥

    2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教学设想 在...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

    教学建议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朗读】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的山水游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奇妙的克隆》读后感_《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

    教学建议 一、新颖的标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