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公开课教案_苏教版《有的人》教案4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带。
由于本诗不存在语音方面的疑难,因此,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
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3.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明确: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3)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
七、课文内容学习小结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总结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八、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5993.html
-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八年级第11课《最苦与最乐》(网友来稿)详细阅读
lswsh 教学目标 与要求: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具:多媒体教程: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2教学流程(1)导入 课题:①播...
-
三峡_三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朗读、翻译文言课文。2、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领略的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及内容】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单元...
-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简案|《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
-
[《旅鼠之谜》读后感]《旅鼠之谜》教学设计2详细阅读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西安市唐华四棉中学 孟雪 一、 教学设计说明1、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提醒人类已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本课《旅鼠之谜》就深刻反映了人类的无限制繁衍所带来的问题。课文虽是自读课,但带给人们的反思...
-
[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一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二、结构思路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
-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案_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写作教案——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网友来稿)详细阅读
朱湘前 [训练目的]1、了解文章结构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安排好结构。2、学会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训练题目]1、现在的家庭,一般由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组成,被称为“三个世界”。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作前编列写作提纲。2、以“电脑领我走进新天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3、以向...
-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2020|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新北区实验中学 郭惠芬、王唯亚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
-
[《奇妙的克隆》读后感]《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千祥镇中 黄军阳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
-
[《旅鼠之谜》读后感]《旅鼠之谜》教学设计3详细阅读
13、旅鼠之谜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事实,从事实中概括提炼观点。3、理解以叙述为主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4、培养以科学态度探究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增长科学素养。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字词媲美 挑衅 笃信 迷惘 啮齿 徘徊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挑衅:借端生事,...
-
【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