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八年级上册《声现象》复习要点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XX0hz。
超声波是高于XX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12
3.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4. 音色:反应声音的品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 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6. 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 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回声定位: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超”
根据超声波的反射情况,可以检测钢管等物体内部是否有裂缝。
超声波探测仪
2. 声能传递能量的重要应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等。
3.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计算公式:s=vt/2(由速度公式推导出来)
应用:回声定位、圜丘等。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 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 m)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雪地感觉较宁静(电影院的墙壁使用较粗糙的材料)的原因:蓬松多孔的结构能吸收声音,声音经过多次反射,能量减小。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详细阅读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详细阅读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详细阅读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详细阅读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详细阅读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详细阅读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详细阅读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详细阅读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
汽化|汽化详细阅读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