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1-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
1、 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2、 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测光距的原理。
3、 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重点难点]
1、的探索过程,光速的大小及理解有关的生活、自然现象
2、日食、月食的成因,光速的应用
[设计思想] 这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授课时,先通过游戏体验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了解光和影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秘密,以及用激光制成的测距仪,让学生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教学用具]
学生自带:手电筒、厚纸板2张、铅笔、玩具激光器(没有可不带);
教师备有:豆浆、方水槽、水。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引入
师:大家请看,阳光从窗口照到了我们的教室,大家有没有想过,光是如何传过来的?
二、 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先做个游戏。大家打开手电筒,在桌子上竖一支铅笔,谁能用手把影子压在下面?”
生:实验
师:“能否压住?为什么会产生影子?”
生:(可能的答案)“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由于学生小学自然常识已学过,马上会想到这个答案,但未必知其所以然。)
师:“为什么光沿直线传播会产生影子?”
生:回答
(说明:如果教室离操场较近,在太阳下游戏效果更佳,趣味性更强。)
师:“光在水中是否沿直线传播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因为小学已学过,所以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择其一个探究即可。)
生:分组试验,再派代表交流发言。(对于光线显现不清晰的问题,可让同学们再讨论。)
师:“通过试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生:回答
师:打开投影仪,光投向银幕。“同学们,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利用手影做出一些动物的形状,哪个同学来试试?”
师:让一些举手的同学来表演
师:“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
生:回答
(说明:两个游戏分阶段做,可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
师:“请同学们观看图3-29,林间的光柱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请大家再做一个实验,在厚纸板上用刀挖一个三角形的孔,同学们拿纸板在日光灯下观察下面的光斑,会看到什么?”
(说明:拉上窗帘,让教室暗一些。日光灯开得不易多。这个实验现象学生会觉得意外惊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思维。)
生:实验。
师:“请代表发言。”
生:回答。
师:“为什么会有长方形光斑?”
生:回答。
(说明:估计学生难于讲清。)
师:介绍《墨经》中关于小孔成的故事,并让学生阅读P79有关内容。
师:板画
“哪能个同学领会书上的内容,来黑板画图说明?”
“光线可以用带箭头线表示”
生:代表上黑板画
师:“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刚才为什么三角形孔下看到了圆形光斑?”
生:回答
师:“同学们,日食,月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生:回答
师:讲述“光与影揭开了中国文明的秘密”的故事,并多媒体展示日食,月食的情景。
“日食,月食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光如何传播?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板书)
师:“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课本上两个卡通人谁说得对?”
生:讨论
师:讲解光速并板书,然后要求同学们阅读P79光速
师:要求同学们看课本“读一读”。
生:阅读
师:投影思考题
“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生:练习
(通过练习,既熟悉了光速的应用,也进一步了解了测距仪的作用。)
三、 课堂小结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m。3、通过游戏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四、 巩固练习
1、 下列不属于的是( )
A、灯泡发光时温度很高 B、烈日下用伞挡阳光 C、挖隧道用激光准直
D、小孔成像
2、向月球发射一束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五、 布置作业 
课本P66 WWW
附1:板书设计 
三、
影子的形成 小孔成像图
小孔成像 光沿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 光速----每秒3×108m
附2教学建议
1、 游戏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学物理的快乐。踩影子的游戏如在太阳下更好。
2、 因小学已学过,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择其一个做即可。
3、 小孔成像实验需在光线较暗的教室内做效果好。
4、 日食、月食可用多媒体演示。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853.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