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生活中的透镜】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1-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的特点。
2.理解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学习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教具学具: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导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让大家欣赏一些运动会时拍摄的照片和一段电影视频。同学们都喜欢,顺势提问: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照相机
 (结合实物、课本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讨论交流:
   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②怎样调节,可使胶卷上的像变大?
 
想想做做:
结合教材94页,同学们协作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把模型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是实际存在的进行判断)
 
2.投影仪
(结合实物、课本)了解投影仪的主要构造。
 
 做一做: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观察天花板上像的大小、正倒,并回答:
① 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
 
② 物、像哪个大、哪个小?
 
③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
 
④ 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
 
⑤ 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⑥安装上反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可再装上反光镜比较一下)
 
3.放大镜
用课桌上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与其他同学交流)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      (放大或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     (倒或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       侧。
联系生活: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举例说明)
  
4.结合教材96页示意图,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情况:
     实像总是       立的,虚像总是       立的;12
     实像和物体在透镜的      侧,虚像和物体在透镜的      侧。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照相机成      、     、       像
投影仪成      、     、       像  
放大镜成      、     、       像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3.如图所示,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到的小明眼睛的像;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
是近视镜
d.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选做题
4.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5.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_像(以上两格填“实”或“虚”)。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书本的。与图乙所反映的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仪器有______     。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551.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