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景生命|北师大版《6.1透镜》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1-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6.1 透镜》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一节  透镜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仪器材料老花镜、近视镜、透镜一组、光源、刻度尺、白纸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2)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室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質特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2)通过光的折射的知识在实际光学器材中的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态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问题提出1透镜的种类 问:“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调动学生将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镜子都写出来,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镜子进行分类.   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子即透镜.发给学生各种类型的透镜.每个发给学生的透镜都要配有镜头纸,告诉学生用手摸透镜时要垫着镜头纸,但不能触摸透镜的光学面,以保护光学器材,养成爱护光学器材的好习惯.总结并画出或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镜,说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举出各种镜子: 穿衣镜,三棱镜,哈哈镜,交通镜,平光镜,老花镜、近视镜等.    学生讨论黑板上的例子可分为几种类型:镜面是平的,是弯曲的,只能反射光的,能透光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由学生回答各种透镜的不同之处: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学生体会近视眼镜中间较薄,边缘较厚,是凹透镜;远视眼镜中间较厚,边缘较薄,是凸透镜. 结合教材中的讲解(可用投影片或课件辅助),使学生认识到透镜表面的形状特征,从而引出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讲述《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冰透镜来生火?引出下面要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讨论说出几种不同的猜想,选择现有器材,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探究实验过程 进行猜想2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一:用太阳光找凸透镜的焦点.   老师指出这一点我们叫它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让太阳光直接通过透镜射到眼睛,以免损伤眼睛).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换成凹透镜重复上面实验,还能否在纸上找到亮点.每个同学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透镜另一侧放一张白纸或用书本的背面,移动透镜和纸的距离,在纸上找到一个最亮最小的圆光点12实验二:观察手电筒光射向透镜后,透过透镜的光照范围引导学生观察放入透镜后,透过透镜区域光的亮度和光照范围的变化.    提出: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三:用激光演示仪演示.    演示将一束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光线的传播情况,并说明: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一点上,所以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平行光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所以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把实验中的现象画在黑板上. 使手电筒光射向相距小于10 cm的光屏,依次把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入手电筒和光屏之间.讨论得出:放入凸透镜后,光照范围变小、变亮,放入凹透镜,光照范围变大、变暗.学生练习作图. 归纳总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根据上面的作图,给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点的含义:除让学生迎着光看外,可以借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演示每个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它们关于透镜的中心对称.再换用焦距不同的透镜重复实验,得出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课堂小结透镜的类型,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透镜对光的作用.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509.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