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你写作文_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

作文辅导 2025-10-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从生活中取材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写文章同样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文心絮语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人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人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地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从这几段文字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等等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集的;“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这个材料靠嗅觉所获;“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的材料又借助于触觉。而“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起来”、“弥散”在“夜气”里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胶合在一起,使人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材料无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扑上去。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思维能力决定观察的深浅与正误。

二、观察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是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的经验之谈。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如月下开船情景,正因为拆开来看,所以材料十分具体。先写“跳下船”,再分开说“拔前篙”、“拔后篙”,又把“坐在舱中”和“聚在船尾”分别述说。这是一层意思,写开船前的准备。第二层意思是开船。“点”、“磕”、“退”、“上前”、“出了桥”。如果不拆开来看,不把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细节收入眼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体、生动的材料。因此,分析的方法是观察中的重要方法。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观察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冰心《观舞记》中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可作生动的说明。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显然,这里描绘的是飞动的美,而这种飞动的美如此活灵活现,除高超的语言修养外,基础是扎实的观察本领。一、观察有序。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上而下。二、观察细致而全面。“双眉颦蹙”、“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而这些情态又在瞬息之间变化,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如果没有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维,要看得那么全面,辨别得那么细微,是不可能的。三、观察有独特的发现。一般说,观看舞蹈,多注意舞姿、舞步,四肢的舞动是重点。而这儿不仅写“四肢”,更写“五官”,是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讲说优美的诗歌故事。“无限的哀愁”、“无边的喜乐”、“低回宛转的娇羞”、“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都是通过面部表情的观察,作者独特的发现。而“花朵”、“褶裙”、“铃声”和“四肢五官”揉成为美妙的整体,刻画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发现,因而材料充实,形象丰满,构成了飞动的美。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而是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

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外,还要注意主动寻觅。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他告诉我们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曾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村夫,便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为采撷。老舍先生创作《骆驼样子》时就是花许多功夫去寻觅有关素材。他在《我怎样写<骆驼样子>》一文中说:“记得在民国二十三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者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趁着军队转移之际,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来。……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样子》的故事的心核。”十分明白,单凭这故事的心核是不可能写成小说的,于是,老舍先生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寻觅有关人力车夫的各种材料,不仅自己搜集,而且请朋友了解、记述。由于材料十分丰厚,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

学生写作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同样应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作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当然应借鉴这些经验,锻炼观察的本领,兴味盎然的从生活中汲取材料。

佳作借鉴

泰山一片月

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峰上赏月,云淡风轻,玉盏般的圆月,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冽的甘露哩!

我见过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十里荷花,一派烟云。月儿刚露脸,漫天就抖下迷迷蒙蒙的雾,那月色总是潮润润的,妩媚中颇有几丝缠绵。泰山月的韵致,却迥然不同。万里平畴,独尊一岳。那月光,明朗得很,干净得很。上了南天门,便是“天街”,凡尘淘尽,一碧如洗。“天街”两侧,庙宇,古道,高楼,绿树,剔透玲珑,纤尘不染,全浸润在脉脉的月色里。极远的地方,有一缕洁白的云霓,轻盈而扶摇直上,欲乘风飘云,那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么?游月骋怀,你不得不赞叹古人创造的“月华如水”的妙喻。泰山一片月,消融了山的险峻,树的苍凉,消融了古庙的寂寞,峡谷的幽深。白日里,“云端挂天梯”的“十八盘”,此刻,也完全失却了峭拔和威严,而幻成泛着银晕的飘带,宁静而温柔地飘浮着、飘浮着。万籁俱寂。

泰山山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韵味。这里是古松古柏的世界。涧水清清,滋润着满山森森的古树林。二三百年的老树,只能屈居小字辈。莽莽苍苍的树林中,极少野草和杂生的小树。勤快的山风,就像是不辞辛苦的清洁工人,洒扫庭除。月光遍地,树影婆娑。细细看去,斑驳陆离的坡地上,仿佛还有扫帚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如返古朴故园的暖融融的感觉。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泰山的月亮,也贪恋这块净土,从浩渺遥远的天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山脊上。走着、走着,仿佛只要紧走几步,就可以走进明镜般的月亮里去。

泰山山脚,有一座普照寺,曾是冯玉祥先生隐居过的地方。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冯先生深明大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力挽狂澜,不幸屡遭暗算,失败以后,便来到这里。一页悲壮苦涩的历史,永远镌刻在这块土地上了。寺中筛月亭,是赏月的佳处。逝者如斯夫,只有一轮明月,深情而依恋地辉映着一片琼楼玉宇。一棵相传是六朝老僧种植的千年松,虬枝弯曲如盘龙,英气逼人,枝枝丫丫,旁逸斜出,令人肃然起敬。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待定神看时,杳无踪迹,树影又恰似凝住了。那一棵棵历经沧桑劫难的古树,竟看不到一丝枯枝败叶,它们抖擞精神,悄然屹立着,是独事这圣洁的佛国之乡的清幽恬静,还是悉心期待着那日出东方、普照大地的气势恢宏的一幕?

曾听一位青年散文家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月亮的时代。乍听起来,新奇之中未免有点茫然。上了泰山,才真正理解这话中的诗味和哲理:月亮是美的,美化着山,美化着水,美化着严峻的历史和人人向往的未来,也美化着一颗颗纯真不泯的心哩!

这篇文章选自1984年9月14日《羊城晚报》,作者沈世豪。古往今来,名字描写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佳作不少,写泰山美妙月色的却不多见。而这篇文章把月下的泰山描绘得画意浓郁、诗意盎然,令人心醉。且不说其选择角度的别出心裁,单是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择取写作材料的功力就值得学习、借鉴。

作者着力描绘了三个月下景点,一是泰山极顶月景,二是山腰柏洞月景,三是山脚普照寺中月景。三个月景貌似独立成篇,实则作者足迹的移动隐含其中,是动点观察的反映,移步而换景。

泰山极顶赏月,一绘形态,二描月色。在观月峰定点观察,月如玉盏,悬在空中,背景是淡淡的云,轻轻的风。因为在极顶观月,故而有伸手可挽月的感受。尽管重在绘形,但又将“色”胶合起来刻画,“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清冽冽的甘露”比得绝妙,把月色融融的景象刻画得如在眼前。写“天街”月色,先用“凡尘淘尽,一碧如洗”概括,再以月下景物“剔透玲珑,纤尘不染”渲染;既绘近处的月华如水,万物白日状态被消融,又绘远处欲乘风飘去的洁白的云霓;既有真,又有幻。看得真切,感受独到,泰山月的韵致在笔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山腰柏洞月景围绕古松古柏展开,以“月光遍地,树影婆娑”总揽,突现“斑驳陆离”的特征。极顶赏月的感觉是清冽、宁静,此处是暖融融,如返古朴故园,赏月者的感受随着眼前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外在的物与内在的情巧妙结合,更能引读者人佳境。为了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柏洞月景,除平视外,又以俯视和仰视的角度观察,出现了高洁、雅致的素装和气势磅礴的泼墨写意画的迥然不同的景色。如此着笔,丰厚而不单薄,奇妙而不平淡。

如果说极顶赏月是较为广泛地写景物,柏洞月景是对松柏群体进行粗笔勾画,那么普照寺的月景就是聚焦在一棵六朝千年松身上了。虬枝、枝丫、针叶,各具其态;从繁枝茂叶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忽而“摇落的月光”使人通体生凉,忽而“片片雪花”杳无踪迹。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把月光下千年松动动静静、静静动动的美姿刻画得维妙维肖。而冯玉祥先生深明大义的历史材料,更给普照寺月景增添万般情意。

作者通过三个月景的具体描绘,总绘了泰山一片月的诗意美、哲理美。笔下美景得力于观察的准确、细致、有深度、有层次。一、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结合,还插入散点观察。为了突出泰山月的韵致,作者采用了跳跃观察的方法,打破位置的顺序,从山上、山下不同方位观察,使柏洞月景更为动人。二、观察中注意比较。作者选择了十分有个性的平湖秋月月色作比较,以“潮润润”、“妩媚”、“缠绵”的特征与眼前泰山月对比,使泰山月的“空明澄碧”更富神韵。三、主体与背景和谐地组合。“玉盏般的圆月”有“云淡风轻”的自然背景,“普照寺”、“筛月亭”有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失败而隐居于此的悲壮而苦涩的历史的人文背景。这样处理,景物清晰,情洒泰山,使写景的文章寓含人文的活力。四、主观感受逐层深化。泰山极顶赏月,有伸手可掬甘露之感;柏洞观月,虽离天庭“遥远”,但有走进明镜里的错觉;山脚观千年松屹立,猜度其独享清幽和恬静,抑或悉心期待日出的心情。凡此种种,如不用眼精细观察,用耳仔细谛听,用心深入感受,是不可能见之于笔墨的。当然,相关的知识,文字的功夫也十分重要。

习作评说

乡情浓郁话豆干

亲戚从海外归来,一进门就念叨起豆干来:“孩提时就跟豆干结下不解之缘了。那油花花、热腾腾的油炸豆干,上锅后切成小块,蘸上辣椒盐水,又香又辣,真把舌头都嚼断了!”还说,华侨几乎都喜欢吃豆干,嚼上一口豆干,乡情油然而生,唤起几多回味啊!

潮乡吃豆干,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了。豆干是老少咸宜的食品,无论城镇还是乡野,处处都可见到。村口榕树下,一摊子油炸豆干,围满腰束水带的村汉。他们边品尝边谈农事家常,这种乐趣实在不可名状。村头大巷几家卖生豆干的摊子,摆满白色、黄色的生豆干,顾客买上三几块,抹上盐粉香料,切开煮熟,就成款待客人的上莱。至于市井街头,更有豆干街、豆干亭、豆干圩,其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架起竹篷的油炸豆干摊子,一摊连一摊,几十上百个摊子一起炸开,烟气弥漫,香味四溢。那些享尽口福的豆干客,抹抹油腻的嘴巴,舔着舌头,恋恋地离去。还有好酒者,带上一瓶酒,蹲在摊子边,切了两块豆干送酒,喝得醉醺醺的。

潮乡豆干有好几个品种:有纯大豆的正宗豆干,有以薯粉制成的薯粉豆干,也有大豆和薯粉混合制成的豆干。按含水份多少分,有干豆干,专供油炸的半水豆干,水豆干;按制作方法分,有蒸熟晒干的豆干脯,有油炸得酥脆可口的豆干片,有用香料腌制的乌豆干等,真是五花八门。

至于豆干的烹调,除了油炸、煎片之外,还可用白豆干切片煮鲇鱼、鲤鱼头,加上香菜,南乳汁,色泽鲜红,味道香醇,是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用生豆干对角切成两半,在斜边切个口子,填入用肉糜、咸鱼肉、香菜制成的馅料,下锅煎熟,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酿豆腐”,令人见之垂涎欲滴。豆干切成丝条,还是制作饼馅的配料。将豆干碾压成泥,加进鸡蛋、猪肉、面粉,用豆腐膜卷咸肉卷,蒸熟切块油炸,这是筵席上不可少的下酒料。

豆干的制作颇见功夫。先磨豆、洗浆、煮浆,加进适量石膏,装进大木桶内,让它慢慢凝结。待结成浆糊状时,可舀入包格。包格是木制的架子,每框架分成许多小方格,底部垫上木板,格子铺上纱布,小格子内装满豆浆凝固体,把纱布包起来,架上再加上一块木板。这样叠成几架后,顶部压上石块去水。待豆浆凝固体凝结成块,拆去纱布煮熟,就成应市的“生豆干”了。

豆干虽小,却是潮乡群众喜爱之物。今天,它已远传异乡,为群众生活增添色彩,更让海外赤子一睹豆干就萌生缕缕乡情。(肖苑)

这是写岭南风情的一篇短文,介绍的对象是小小的豆干,但内容具体充实,使人长知识长见识。

有些材料是耳闻目睹所得,如村口榕树下村汉品尝豆干谈农事,村头大巷卖豆干小景,市井街头炸豆干盛况等等;有些材料显然是追踪观察,作了一番调查研究的结果,如豆干的品种,从原料的质地、配置的成分和制作的方法等方面,条分缕析地加以说明,如不作仔细的调查,难以说得具体、准确。观察切忌浮光掠影,浅观即止。如果这样,所获材料不是残缺不全,一鳞半爪,就是不够真切。本文豆干的烹调着重写了三种方法,就是精细观察的反映。豆干怎么切,怎么碾压,加哪些配料,怎么制作,色、香、味如何,一一道来,清楚明白。

文章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标题中的“乡情浓郁”未在文中充分体现。除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引一收煞之外,关于豆干的介绍未能有意识的照应,因而出现文章开头、结尾与文章的主体部分缺乏有机联系的毛病。二是文字上有些地方欠准确。比如:“那油花花、热腾腾的油炸豆干,上锅后切成小块……”,“上锅后”怎么“切”呢?可能操作程序未理解真切。又如:“其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耳目一新”不够妥贴,改为“惊讶”比较恰当。再如:“更让海外赤子一睹豆干就萌生缕缕乡情。”全句已以“它”为主语,再用“一睹豆干”就累赘而不通了。尽管如此,习作者观察本地风情,从生活中汲取生动而丰富的写作材料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中学生生活圈子很窄,哪会观察出什么名堂?其实不然,不要说观察校外的大干世界了,就是学校生活的某一丁点,只要用眼用耳用心,也会取得极其有趣的活泼泼的材料。如若不信,请看:

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做窝

一对燕子在我们教室的走廊里做窝。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有人赞美窝儿精巧,有人赞美燕子勤奋,我更钦佩的却是这小小的一对竟在我们教室门前安家落户的勇敢、见识和自信。

试想,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既好奇,又好动,还有出名的“弹弓手”,一下课,便蜂涌在走廊上跑跳打闹,即是有个小粉蝶飞过来,也会掀起一阵扑捉的狂热,而这对小燕子却全然不怕,何等勇敢。

然而,它们也一定知道,我们这里虽然不多不安静,可都是有文化,讲文明,守纪律的中学生,对人类的“益友”岂肯加害?而且,正由于我们“不安静”,在这里才没有猫的出没,蛇的暗算,各类天敌的威胁。这对小燕子之所以勇敢,正是因为有这个见识。

说它们自信,是说它们相信自己“行得正”。“爱人者,人恒爱之;害人者,人恒害之。”小燕子有益于人而无求于人,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能得万物之灵的人之爱,岂不是最大安全,和人做伴,与人为邻,便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想到麻雀,麻雀自知“行不正”,所以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而燕子,在益己中益人,在益人中益己;于功无所恃,于利无所争,怎不深得人的喜爱而加倍尊重它们自由选择的生活呢?

这对小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飞来飞去,虽然那矫健的身影,呢喃的话语常使我们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却使我们受到不少启迪,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担心学校卫生大扫除时有人把它们的窝捅掉,便作了这篇小文,希望登在班报上。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就“燕子为什么敢在我们教室门前做窝”这件事,写写自己的观感。(张海霞)

这篇短文写的是教室门前的小事,尽管出于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之手,但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又耐人寻味。

首先,习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抓材料,发现一对燕子,便连续观察,于是燕子“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的材料进入文中,过程清晰,要言不烦。

其次,善于把眼前从生活中的观察所得与往常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结合起来运用。下课时走廊里跑跳打闹以及扑捉小粉蝶的狂热情景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事,习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与眼前发生的事沟通、联系,眼前材料寓含的深意极其自然地得到揭示。

再次,观察的对象不拘泥于某一点。既观察燕子如何做窝,又观察它们飞来飞去矫健的身影和呢喃的话语;既观察同学对燕子的赞美,又观察同学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的情景;既表露自己观燕子做窝的感受,又猜度燕子的心情与胆识,人与物,人与人,个体与群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均作了认真的观察,进入文章,构成有机的整体,各自发挥作用。

善于调动知识储存为眼前材料服务,从而深化材料的价值,突出文章的主旨也是本文的明显优点。燕子的“行得正”,“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麻雀的“行不正”,“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这些知识都储存在习作者的脑海里。由于眼前燕子做窝事儿的触发,这些知识从脑中小仓库里跳跃而出,通过比较,展开议论,赞美勇敢、见识和自信的主旨就突现在读者眼前。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简洁(除结尾稍有孩子气之外)。个别句子中有别字,如“蜂涌”的“涌”应是“拥”。

要语一束

◇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 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人生活,心人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人脑人心。

◇ 要激发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对所接触的人、事、景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能见别人之所未见,闻别人之所未闻,获得“发现”的欢乐。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 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功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

◇ 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摘自《于漪文集》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uowenfudao/164038.html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六讲 文从字顺 有条不紊

    知识要点:1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御书面语言的能力。2 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叫语感。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考试说明:“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七下人教版第十单元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三套第十一讲 如何写好一事一议的文章

    第十一讲 如何写好一事一议的文章 朱美福一、教学目的:1、了解“一事一议”的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用以指导学生的写作。2、分步训练,培养学生写一事一议作文的能力,并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文章。二、教学准备:提供一些记叙文和可以从多角度分析的简短事例三、教学内容、过程:如...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中学作文评改的方法】中学作文评改的新尝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七下人教版第十单元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三套第十讲 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及影视短论

    第十讲 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及影视短论 李 虹教学目的:1、培养文学社同学“读好书”“好读书”习惯 2、读后感写法 3、影视短评写法教学难点 :1、写读后感时如何选择感受点...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返回说话好吧作文作文]作文3作文训练三:说话要有条理

    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写人、记事、状物、说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得层次分明。参考题目:1.校门口所见2.集市见闻3.下边两篇短文条理不清,试修改。电热杯使用说明书电热杯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电器。这种电热杯要尽量用热水或者开水煮食物,这样可以节约用电;用电时,闻到胶木的糊味或听到...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你作文你是学生哪儿啊】学生怕作文症结在哪儿——中学作文教学调查报告

    来源:现代教育报 笔者与同行们聊起学生的作文问题,大家都是一脸苦相,开口就怨学生怕作文。然而,造成学生怕作文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儿?笔者带着这一疑问,采用了问卷调查、抽样测评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归纳如下:作文的“五难”现状 在随机抽查的100名学生中,有88名学生认...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初三作文辅导方案|初三作文辅导 1中考作文应试策略

    ●初三作文辅导中考作文应试策略(代前言) 很多同学认为作文难。难在哪里呢?一是不知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写。其实,作文跟世界上任何事情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难”也就自然变为“易”了。 写文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读写知识做基础,有具体的写作方法做指...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怎样写好议论文高中_怎样写好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一剑独尊]一 次 话 题 作 文 写 作 指 导

    一、 训练文题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 训练主项...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 【话题作文的写作格式】话题作文的类型及对写作的启示

    “提示性材料+话题+写作要求”,是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过去人们在谈到话题作文时,似乎过多地关注了“提示性材料”和话题作文所特有的“写作要求”;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话题”本身的性质类型。其实,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适当予以关注,会使我们对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准确。从...

    发布于:2025-10-3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