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新理论|试论一种全新的中学作文评改理念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提高视率 让分数和评语动态地呈现——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224001)
在整个作文教学体系中,评改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让这一环节落空,那么作文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挣脱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疲软状态。所以,更新作文评改理念,在当下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教学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然整个语文教学理念在日益更新,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是评改)理念就也应该随之更新。我们知道,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首次把“人文性”写了进去,突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承认和重视“主观性”在语文学习中的存在。如今,语知和阅读中答案的“惟一”和“机械”的现象,尚且还遭到人们的批评,而主观性非常强的作文,它就更应该值得人们反思。我认为,对一篇学生作文,不应该存在绝对的评判标准,不应该只是惟一的分数和惟一的评语。因此,作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的评改理念也应该与整个语文教育的理念相适应。
目前作文评改的主要弊端
一是缺乏普遍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对所有学生的写作热情不能产生推动作用。每一次作文本子发放下来,总是极少数学生面对自己的分数激动不已,面对自己的评语喜上眉梢,而其他大多数学生看看分数然后惊诧不已,瞧瞧评语于是皱着眉头。可以说,“点”上的积极,更衬托出“面”上的消极!在广大教师对此感到纳闷、痛苦乃至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更是感到纳闷、痛苦乃至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觉得分数和评语的“惟一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试问:这少数学生的作文和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其分数和评语都真的无可争议吗?作文的好差标准难道是绝对的吗?老师的打分尺度难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极个别特别好或极其差的作文,被老师用来做“典型”或“反面教材”,也许因为老师斟酌得审慎一点,评判的结果可能会离“准星”稍微近一点,从而能够被大家广泛地认同;然而,更多的作文,它们的分数是否就一定恰如其分呢?评语是否就一定切中肯綮呢?
我想,既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教师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读者,尽管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读者。打个比方吧,教师可能比学生水平更高一点,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尺”与“寸”,但教师这个“尺”是有“所短”之可能的“尺”,学生这个“寸”更是有“所长”之可能的“寸”,况且比较起来,教师“尺”为一,而那么多学生却拥有那么多的“寸”。可是,我们为什么只让教师的“尺”发挥着作用——很显然,有时发挥的反而是其“所短”,而不让学生的“寸”能够“有所长”呢?假如在整个评改过程中,大胆地放手,也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甚至于多次参与,那么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许就会极大地提高的。
二是缺乏足够的转化力,也就是说不能把训练转化成效益,转化成“再生能力”,转化成“生产力”。作文评改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举一反三,通过有计划的一次训练达到学生自己在无序状态下的多次训练所不能轻易达到的效果,从而真正地大面积地增强整个班级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越写越想写,越写感觉越好。可是,目前的评改措施缺乏更高层次上的互动性,只由教师一人改,学生自己往往只看自己的分数和评语,而难有机会看别人的分数和评语,而即使是在所谓学生之间的“互改”之后,也仅仅是“我看你给的分数和评语,你看我给的分数和评语”,而其他学生仍然难有机会看到。
这几乎就是一篇作文的命运!它“合在本中人未识”, 正如姜夔《扬州慢》词里的红色芍药“年年知为谁生”,甚而至于该生本人也很少看,有的几乎不看。一篇作文的命运竟如此悲惨!这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向他人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比较少,意味着一篇作文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示范或警示作用,意味着一次有计划的作文训练难以很好地发挥它的转化功能和实现它的最终目的。
分数和评语:变静态为动态
要克服上述两大弊端,要使分数和评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转化力,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理念:分数和评语都不是静态的,它们是动态的。
众所周知,分数与作文水平未必完全一致,有时它们的差距竟令人十分惊讶,从而引起非常大的争议。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因很简单:如果是教师评改,他在评改时,就有可能因为见识有限,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新的风格;可能因为思维僵化,不能容忍放胆作文、另类作文、新概念作文;可能因为情感定势,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无视一些特殊学生的进步;可能因为心理失调,不能耐心地进入“文本”,仅仅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同样,学生之间的简单“互改”,也会受到某一学生的见识、思维、情感、心理等因素的制约,给出的分数和评语往往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总之,只给一个分数和评语,绝对不是实事求是地衡量学生作文实际水平的最好方法,绝对与人们对整个语文学科人文性、模糊性、主观性这些特点的最新认识不相适应。
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对分数和评语的给法,作重新考虑的时候了!为此,我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学生作文的分数是可以变动的,评语是可以商榷的,甚至是可以推翻的,因而它们是动态地呈现着的。这样,分数和评语实际上会有若干个,而不是简单的一个。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分数可以变动,评语可以多元地呈现呢?这就涉及到一篇作文的视率问题。
视率:变低为高
现在,我们已经把分数和评语放在了一个动态过程之中,而能够实现这一动态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作文的视率。
什么叫视率呢?就是指一篇作文,作为劳动产品被自己和别人尊重的程度,作为信息产品被自己和别人了解的程度。简单地讲,一篇作文完成之后,就是要看,包括别人看和自己看。没有看,实际上就是没有评价;看的人少乃至只有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评价的效果低,乃至只有一种评价。在这里,视率与评价发生了联系,也就是与分数和评语发生了联系。
过去,一篇作文的视率非常低,学生写好后,只有老师看,而且常常只看一遍,或者在互改时被另一个学生看,也常常是只看一遍(只有少数学生的作文有机会被老师所评讲和被大家所了解)。要使分数和评语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在动态过程中呈现出来,就必须打破这种评改体系的静态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人更多地参与,让一篇作文赢地更多的目光,占有非常高的视率。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提高视率呢?
第一,多个方面参与。在通常的教师评改之外,我们还要增加学生的互改。不过,这种互改,不是过去那种机械的“结对子”,而是由教师在随意发放一篇作文的时候任意确定。虽然一个人仍然只是拥有一份作文,但改好后可以与同座位的另一个学生交换,或者与前后座位的其他学生作更大范围的交换,然后再改;评改后,返还给作者本人,这时作者本人还可以反批,与评改者进行争鸣、论战;当最后交给老师时,老师还要看,不仅看作者原文,还看各个学生所打的分数和所写的评语,然后也在“五花八门”的分数和评语后面给出自己的参考分数和评语;甚至教师的分数和评语还不是“终审”,如果作者本人有话还可以“好好说”。这种互改,是交互的,复式的,立体的,多层次的,是更高意义上的互改,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互联网”式的评改。经过这样的互改,一篇作文的分数和评语就不再是惟一的了。分数的多种和评语的多样,确实得益于视率的提高。视率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劳动被尊重着。
第二,多种媒体呈现。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媒体极其丰富,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具非常多。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一篇作文就是一条信息。过去,一篇作文往往只有一个读者,它就像韦应物《滁洲西涧》里所说的一棵幽草可怜地在“涧边生”着,少人知晓,无人赏识。那么,作为一个信息产品,它如何才能被别人广泛地了解呢?这就必须提高视率。在看的过程中,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作为信息的作文才能取得其训练效果。作为信息产品,一篇作文的内容被反复呈现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1)由写作兴趣小组成员将一些文章的全文或更多文章的片断出成黑板报或编成小报(传阅或张贴);(2)在多媒体教室上评讲课,充分地利用实物投影的优势,最大可能地把更多学生作文的内容放大到大屏幕上;(3)把某些优秀作文的全文或一些作文的精彩片断推荐给校广播站,或鼓励学生自己投稿。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对精彩片断的呈现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到自己创造的信息被广泛地关注着,从而从面上鼓舞每个学生的信心,从根本上调动大家的写作积极性。
第三,不同时间交流。目前,作文交流的渠道,通常是一课时的评讲课,至多再加上课后的个别面批。除此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渠道了。其实,我们还可以在过一段日子后,统一安排时间(如自习课、辅导课)交流,让学生“回头”看,像老牛吃草一样不断地反刍。
如果我们用以上方法来认真地进行操作,那么,每一个学生作文的视率无疑就会大大地提高。视率提高以后,大家对一篇作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价也就会形成,分数和评语动态的呈现也就会真正地变为现实。
不过,视率的提高,还需要文字的载体发生一场革命。
载体:变作文本为作文纸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使用装订成册的本子作为载体来给学生书写。这固然有其方便的一面,如便于保存;但是,不便于提高作文的视率,不便于作为信息来即时呈现。可以说,新的评改理念需要新的载体来实现它。
我认为,应该把文字的载体设计成作文纸(这里要强调是“一张”)比较好,这样就可以避免作文本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频繁交流,从而提高视率,因为每一次作文都是写在一张纸上的,而一张纸可以不受已经装载了其它作文内容的整个本子的约束。其次,它有利于作文这种信息物灵活的呈现,我们可以把它即时地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上(不必从本子上撕扯下来或誊写下来),可以长时间地放在学校广播站而等待机会播出(不影响下一次的作文训练),可以整版地转换成复印件让大家人手一份(评改或欣赏)。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这张作文纸,最好把“得分栏”设计出来,而且能够容纳几个不同的分数,这样就会提醒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评改。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学生作文的低视率和静态性评价,长期以来阻碍着作文教学效益的提高。许多教师不满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其中少数人还自发地在下放权力让学生互改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然而,我们的尝试始终还不能做得非常彻底(仅仅是“我看你的,你看我的”机械式的交换,其结果仍然一样:分数和评语是惟一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我们舍不得在作文上消耗太多的精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 中,对于语知、阅读、写作这三大板块,我们往往本末倒置,最重视“语知”(像庖丁一样操刀解牛,拆卸着一个个所谓“要点”),其次强化训练“阅读”,而视“写作”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就把作文教学的时间压缩得微乎其微,少得可怜。这是我们教师自己教育观念的落后,是我们在“作茧自缚”!
二是我们顾虑于人们对自己“偷懒”的嫌疑。广大的语文教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总是觉得单是“精批细改”效果并不明显,但还是担心于学生的看法、家长的意见和领导的评价,于是乎,只好举起笔来,对一篇作文中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都亲自改动,甚至还代替写上许多,改得纸张上红迹斑斑、密密麻麻,以致于出现对一篇作文评价的“霸道”行为。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当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事实上,有一些教师早已“不避嫌疑”,他们拿出胆识,放下包袱,做了一点可贵的尝试。
-
【学生批作文评语标准】学生批作文 老师做什么详细阅读
李文 教学手迹之一 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作文似乎已是语文老师约定速成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其一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开拓写作视野;其二则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语文老师真正解放出来 学生互批作文的有效性可以说是 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种方法用得时间长了,学生好象麻木了,老师也似乎“无所...
-
[六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作文]初一新教材作文单元辅导详细阅读
想象[我来听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所小学的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写作文谈谈25年后的生活,学生们写好后,他把这些作文封在一个大信封里,说要等25年以后才把它拆开,看看学生们的设想和25年后的现实是否相符,到了1978年12月,这位教师拆开那个信封,阅读当年那些用幼稚的笔迹...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
作文评改课流程_作文评改实验方案详细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受到来自教育界、新闻界及社会其他各届人士的批评。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作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作文教学亟待改革。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
-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详细阅读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
-
【辅导作文先讲什么】作文辅导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详细阅读
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
-
一升二作文辅导_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三讲 抓住特征 解说得法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五讲 阐述观点 有理有据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
-
[初三作文辅导方案]初三作文辅导6 详写和略写详细阅读
●初三作文辅导 详写和略写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
-
[四级第三套作文]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详细阅读
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