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集锦_写作素材专辑(290)

作文辅导 2025-10-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1、给别人留路
   在茫茫沙漠的两边,有两个村庄。从一个村庄到达另一个村庄,如果绕沙漠得走上二十多天;如果横穿沙漠,只需三天便能抵达。但横穿沙漠是非常危险的。
   后来,一位智者让村里人买来几万棵胡杨树苗,每300米栽一棵,一直栽到了沙漠对面的那个村庄。智者告诉大家,如果胡杨树有幸成活了,大家就可以以树为路标;如果胡杨树不能成活,那么每一个行者经过时,都将枯树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淹没。
   然而,胡杨树栽上不久全都被烈日烤枯了,枯树成了路标。大家照智者的话去做,沿着路标走了很多年。
   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僧人,他要去对面的村庄化缘。村民告诉他,路上遇到要倒的路标,一定要向下插好,遇到快要淹没的路标一定要拔起插好。
   僧人走了一天一夜,走得两腿发软,浑身乏力,遇到一些快要埋没的路标,他也懒得动手去拔一拔。他想,反正自己就走这一次,管它那么多呢。
   僧人走到沙漠深处的时候,静谧的沙漠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漫天,许多路标都被淹没了、被卷走了。风沙过后,他再也走不出沙漠了。在气息奄奄的那一刻,僧人十分懊悔,如果当初按村民的吩咐做,即使没有了进路,却还有一条退路啊。
  
   2、别忘了自己是谁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干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 同学们都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
   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我的同学们精心制作了一件礼品———我们的谈话录音。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当你们失意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听这盘录音带吧……”
   直到这时,同学们才真正领悟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在现实人生中,许多人一辈子也没真正关怀和关注过自己,甚至没弄清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你到底是谁”,其实是一个关乎心灵走向、关乎事业抉择的人生命题。
  
   3、一棵树三堂课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我垂涎三尺地抬头望,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发展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看桃的日子,只要有点儿蛛丝马迹,我的心就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像我家门前那棵桃树的果实。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还对他人存在着诱惑,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种青涩的滋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于是,我只好等待。但在不经意的某一天,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熟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人生可能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4、难忘三句话
   有三个人曾对我说过的三句话,我想我会永远记住。
   第一句话是一位同事对我说的。那时我刚上班没多久,对工作非常不满意,但又舍不得不薄的薪酬,于是很矛盾,常常烦恼,也常常抱怨。因为这位同事和我关系比较好,所以他经常会听到我的抱怨。那天,也许是我的抱怨太多了,他听完后,沉默了一会,然后看了我一眼,对我说:“如果你不喜欢,可以不干;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干下去,就不要那么多抱怨。”他轻轻的一句话,却一下子让我哑口无言,甚至有点羞愧难当。我想了好几天,越想越觉得他的话有道理,而我对待事情的态度也确实需要改变。诚如他所说,既然是你自己的选择,就不能抱怨,尽管不免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与其毫无用处地怨天尤人,不如多加努力,尽量改变。
   第二句话是我的一位好朋友说的。那时我们在同一所大学读书,性格相近,不好好读书,经常逃课。但是有一天晚上,我同宿舍的人都回家了,我叫她来陪我。她来了,很罕见地还带着一本课本。我问她:“你带书来干什么?”“做作业 呀。”我很惊讶:“你还做作业 的呀?你不是都是抄的吗?”她说:“这是一门我喜欢的课,我想,如果连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不好好干,那也太不像话了。”可能她也没想到,这句话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那时开始,我认为虽然有些事情我可以不那么认真,但一些我喜欢的事、想做的事,是必须要认真对待、好好干的,因为,如果对自己心底喜欢的东西、向往的东西都想偷懒的话,那真的就是———太不像话了。
   第三句话是妈妈说的。有段时间,我工作很不顺利,一次在单位受到了委屈,心里很不舒服,回到家里大家都劝说我,但当我说到“我又不是想升官发财,要求我那么高干什么”时,妈妈对我说:“怎么扯到升官发财了?你要想,你在那里拿那么高的工资,你做的事至少要对得起这些钱啊。”———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得到,不要期望不劳而获。即使有些事你不喜欢,但既然给了你报酬,最起码应该完成任务吧。虽然谁都有惰性,谁都有希望投机取巧的时候,但不管怎样,脚踏实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值得赞许的。
   我很庆幸有人对我说过这三句话,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按照这三句话去面对我所遇到的事情。
  
   5、活在别人的宽容里
   曾经有过一些小小的狡猾,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
   小的时候到了秋冬总要背着筐子去拾草,用大筢子收拢了枯枝败叶拿回家烧饭取暖。但几个拾草的孩子凑在一起,就往往在野地里玩起了各种游戏,跳方打瓦挖老鼠洞掏乌鸦窝,经常闹腾得一身臭汗满头尘土,一直要玩耍到天色变暗才匆匆忙忙拿起筢子来划拉几下。实在填不满筐子就偷着折几根树枝支在筐子里,上面虚虚地码上一点草就假装吃力地背回家去,回到家里躲过父母的眼睛赶紧倒到灶间里去。
   小的时候我还负责一群鹅的伙食,每天早晨起来都要把它们赶到田野水沟里吃草。我从没见过比鹅还贪吃的家伙,总要吃得脖子上的食管被撑得凸出来,圆滚滚的一根一直延伸到咽喉,张开嘴都能看到嗓子里面的青草。可鹅又消化得特别快,素有“直肠子”的外号,总是一边吃一边排泄,别看它脖子上粗起了一道梁,可等被赶回家时却早就消了饱。所以一旦鹅吃饱了,我定会赶着一群鹅飞跑回家,好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完整、及时地显摆给父母看。
  
   6、青藏高原上的“哲学”课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青海高原海拔4500米的关角山下当铁道兵的我,常常和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兵去登山。
   登山的时候常常遇到在陡峭的山岩上轻盈飞奔的野黄羊,“你看我们,每爬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半天气,可是那些黄羊,一天到晚都在那么险峻的山岩上跑来跑去,好像一点也不感觉到累啊。”我说。“那是它们已经将自己在陡峭山岩上的生活,当成一种常态了啊。”老兵说。
   有时候则是见那些十来岁的牧童,一边唱着悠扬的歌声,一边赶着雪白的羊群,只一会的功夫,就从我们身边“飘”到山那边去了。“唉,我要是能有那么好的体力,能够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活得如此轻松自如,那该多好啊!”我又说。“你要是从小就在高原上生活,让这种赶着羊翻山越岭地跑来跑去成为你生活的常态,那你也是可以毫不费力就能翻过一座座崇山峻岭的啊!”老兵又说。
   接着他又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其实很多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常人难以想象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将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吃苦受累当成了生活的一种常态,而一旦他们将吃苦受累当成了生活的常态,苦呀累啊在他们的感觉里反而不算什么了———也许局外人会赞叹他们多么了不起,不容易,但他们自己却觉得很平常。”说得我心里暗自一动。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将艰苦的写作当成自己的“生活常态”来看待,来坚持,哪怕是遇到再难理喻再难忍受的事,我也不中断不放弃。
  
   7、毛岸英替父还“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岸英进工厂下基层的目的达到了。他还要实现他向往已久的回湖南老家探望的打算。
   毛泽东也有回故乡去看看的想法,可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作上千头万绪,他实在抽不开身。儿子岸英多次提出有空回趟湖南,他很赞同,而且对于回去的目的,他们父子之间几乎有着相通之处:一来祭扫杨开慧的墓;二是韶山的父老乡亲为革命出过力,不能忘了他们,要去面谢;三来了解湖南乡下的情况。
   经过毛泽东的安排,毛岸英作好了回湘的准备。
   临走前,毛泽东又叮嘱毛岸英,“见了乡亲们要有礼貌辈分,大的男人北京叫爷爷,我们韶山称阿公,长辈喊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同辈的以兄弟相称,或者喊同志,不要没大没小的。再一点,要入乡随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资格的人。”
   毛岸英心领神会,用地道的韶山话回道:“晓得喽,爸爸,你还有么子吩咐的?”
   毛泽东笑笑,递给他一个皮包,用手指指说:“这里的一些票子,是我多年的积蓄,是我资助你的,看到真正困难的乡亲,你就见机行事吧,俗话说,空手进门,猫狗不理……总之,你看着办吧。”
   1950年5月,毛岸英随李克农到武汉出差,在武汉办完了公事,5月23日到达长沙。
   韶山的父老乡亲们像当年盼毛泽东一样盼望毛岸英,欢迎毛岸英。
   “哈,太子回来喽!”
   “嘿,太子荣归故里啦!”
   “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骑着高头大马回韶山冲来啦!”
   岸英大吃一惊,脸色苍白地连忙张开双臂,急切地大声对乡亲们说:
   “要不得,要不得,千万不要这样讲,我爸爸不是皇帝,他是人们的公仆,千万不要再这样喊了,要是爸爸晓得了,会生气的呢!”他态度非常诚恳地对大家说:“就叫我岸英或岸英同志吧!喊我小毛伢子也行!”
   毛岸英在韶山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前后花了6天时间。他们来到毛瑞和家,毛瑞和生病躺在床上,毛岸英从皮包里掏出10万块钱旧币,合现在10元,说:“瑞和阿公,这点钱你买点粮食吧。”在当时,这钱可以买一担稻谷呢。毛瑞和十分感激地说:“毛主席教育的儿子,到底好啊!”就这样,毛岸英访贫问苦,撒胡椒面似的,这家给5万块,那家给10万块,最多不超过20万块钱,毛泽东给他的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在韶山一转,钱就被零零落落地送光了,变得干干瘪瘪的。
   毛岸英回到长沙交际处时,趴在桌上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信。原来,他回韶山时,住在毛震公祠对面冲里的毛贻泉找他讨债,说毛泽东某年某月借了他的100块大洋,云云。
   毛岸英已两手空空,无法偿还,只好求助于王首道,信的大意是:几十年前,我的父亲从毛贻泉手里拿过100元钱,这次回去,人家找我要钱。我原先不知,又没有准备,现在我的钱已用完了,请求借给100元钱,以解燃眉之急!之急!
  
   8、王维买药结良缘
   相传,唐代大诗人王维青少年时在居士山隐读,一日身体偶感不适,赴药店买药。药店内只一少女,衣着素雅,芳姿卓绝,心中暗暗称奇:“市井之中,竟有如此全无俗气之女子,待我试试她的才情。”于是问道:“姑娘,我出来匆忙忘记带药方,想凭记忆买几味中药,不知可否?”姑娘答道:“敝店虽小,药材倒也齐全,客官但说无妨。”王维想了想说:“我一买宴罢客为何?”姑娘微微一笑:“宴罢酒酣客‘当归’,当归需几钱?”“且慢,我二要买黑夜不迷途。”姑娘说:“这是味‘熟地’本店有的是。”王维接着说:“三要买艳阳牡丹妹。”女答:“牡丹花妹‘芍药’红,芍药已到货。”王维暗暗佩服女子才思敏捷,便继续问:“我四买出征在万里。”“万里边疆是‘远志’。”“五买百年貂裘。”“百年貂裘是‘陈皮’。”王维又问:“六要买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七要买蝴蝶穿花飞。”“‘香附’蝴蝶双双归。”
   双方对答如流,王维连声喝彩:“妙!答得真妙!”他想民间女子竟有如此才华,自己求学更不敢怠慢。后来王维及第,遂青衣便巾前往药店向那女子求婚,果然喜结良缘,并传为佳话。
  
   9、马畅因诗得官
   古代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以产牛闻名;扶风县(今陕西扶风县)以产马闻名。
   隋文帝时,有个叫马畅的读书人,是扶风人,在京城等候吏部安排官职。等了很久,也不见安排。一天,马畅备了礼物去见管官职安排的陇西人牛弘,牛弘正躺着吃东西,理也不理马畅,还作诗嘲笑:“尝闻扶风马,言为天上下。今看扶风马,像驴也不假。”意思是扶风的马闻名天下,今天亲眼看到扶风马,原来竟像一头驴子,真叫人失望。马畅求官等了许多时日,心中特别有气,也不计较什么后果了,便和了一首诗:“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轭。今看陇西牛,卧地打草头。”意思是陇西牛力气很大,拉千石重物也不需要在辕前用轭。今日一看,只能卧在地上吃草,是一点力气也没有的普通牛。牛弘一听,连忙起身称赞:“你原来很有才华,今天受委屈了!”不久,便安排了马畅的官。
  
   10、“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uowenfudao/163699.html

  • 【学生批作文评语标准】学生批作文 老师做什么

    李文 教学手迹之一 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作文似乎已是语文老师约定速成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其一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开拓写作视野;其二则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语文老师真正解放出来 学生互批作文的有效性可以说是 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种方法用得时间长了,学生好象麻木了,老师也似乎“无所...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六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作文]初一新教材作文单元辅导

    想象[我来听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所小学的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写作文谈谈25年后的生活,学生们写好后,他把这些作文封在一个大信封里,说要等25年以后才把它拆开,看看学生们的设想和25年后的现实是否相符,到了1978年12月,这位教师拆开那个信封,阅读当年那些用幼稚的笔迹...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

    知识要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作文评改课流程_作文评改实验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受到来自教育界、新闻界及社会其他各届人士的批评。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作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作文教学亟待改革。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辅导作文先讲什么】作文辅导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一升二作文辅导_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三讲 抓住特征 解说得法

    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五讲 阐述观点 有理有据

    知识要点: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初三作文辅导方案]初三作文辅导6 详写和略写

    ●初三作文辅导 详写和略写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 [四级第三套作文]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

    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

    发布于:2025-11-0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