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_“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设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022-02-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张海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 ~ 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 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 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shuxuejiaoan/10549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