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题库_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021-04-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卫星运行时间                 1课时
体育场                       1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一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二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                 1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或幻灯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12345678910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XX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3 1 2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 5 4
1 2 4 8
1 5 6 0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 0 8
    × 2 5
   2 0 4 0
   8 1 6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 7
    ×2 1 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教学反思

体育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力目标:能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的一些数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组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谈话:XX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这不,老师就为你们选取了一些精彩的片段,请大家欣赏。(播放视频)
2、提出问题:看了以后,同学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如果有学生提出“参加开幕式的有多少人?”的问题后,师再问:你有什么办法估算吗?)
3、提示课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运用估算的方法算算体育场能容纳多少人。(板书:体育场)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2345678910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体育场全景图,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计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数据及结果。
(3)小组选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2、出示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1)出示其中一个看台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学生进行估计。
方法一:将看台座位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      人,这个看台估计有      名观众。
方法二:这个看台每排有     人,共有8排,估计有     名观众。
……
(2)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你能估计这个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吗?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③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21×8×28或168×28
估算结果:把168看成170,把28看成30,170×30=5100
4、小结:
师:估算时应注意什么?
a) 将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这样便于计算。
b)估算时注意符合实际,估计结果接近准确值。
三、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1、根据本班级人数,估计全校学生的人数。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请同学们自选一张报纸,估计其中一版的字数,你能有几种估计的方法?(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3、 估一估。这是小博士文具店九月中旬一个星期的营业额(单位:元),你能很快估计出这个星期的营业额吗?你还能估计出九月份的营业额吗?说说你的估计方法。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营业额 294 286 291 298 302 315 312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神舟七号飞船什么时候返回吗?我们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多少圈,估计共飞行多少千米?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练一练”的第3-5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每个看台座位数 看台数 共有多少个座位
28×6 170  170×30=5100
30×6=180 28(30) 180×30=5400
20×8=160  160×30=4800
21×8=168 28 168×28=4704
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12345678910
1、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2、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学习。
1. 争做优秀推销员( 认识计算器)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强调小数点
2.计算器高手:(计算)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拿出你的口算卡做第一组题,准备开始
演示课件: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
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4.你说我做。
同桌之间互出题目进行计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12345678910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探索,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 鼓励学生对算是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2、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索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数学王国里充满了奥秘与神奇!传说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不过,要想去挖掘宝藏,可得闯过四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一组有趣的算式,如果你能找出算式中的规律,就表示你闯关成功!连闯四关,就有机会挖到宝藏。今天淘气和笑笑想去闯一闯,你们愿意与他们同行吗?那就带上你们的计算器一起出发吧!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的答案的规律。
(2)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111×1111=?
(3)请学生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4)依据规律直接填得数。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5)这组题的得数都是回文数,也就是一个数从左边开始念和右边开始念完全相同。与回文数相关的还有回文句,如“北京自来水来自京北”;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油灯少灯油,火柴当柴火”等。
(6)学生举例说说。
2、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42857奇怪在哪呢?先请同学们把142857分别乘1、2、3、4,仔细观察积的特点,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可以让计算器来帮忙。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观察积与因数的关系,及结果的特点。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规律:用142857的个位上的7乘第二个乘数,确定积的个位是几,然后在142857中找到这个数,把它及前面的数一起移到积的后面,剩余的一部分移到积的开头,如果剩余两部分,把后面的部分放前面。如142857×2,7×2=14,积的个位就是4,先从142857中找到4,把4及前面的1写在得数的后面,其余的2857就写在开头,所以142857×2=285714。
(4)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42857×5,142857×6的积吗? (714285,857142) 12345678910
(5)学生独立计算后与组内同学交流,再全班交流验证结果。
教师加以鼓励: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有信心闯下一关吗?
3、第三关:神奇的9。
(1)提出疑问:999999×999999=?
学生计算,用普通计算器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怎么办呢?
(2)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引导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
   先出示:    99×99=
                999×999=
              9999×9999=
借助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4)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汇报总结。99×99=9801 999×999=98001 9999×9999=980001
教师总结规律:
它们的结果都以数字98开头,以1结尾,中间填0,0的个数是算式中一个乘数里9的个数减1得来的。
(5)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 =
999999×999999 =
9999999×9999999 =
99999999×99999999 =
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2)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3)“卖关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要按我的方法去做,不管你挑哪四个数字,我都知道你的结果。
(4)计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得出的四位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例如: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12345678910
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后结果都是6174。
(5)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
教师加以鼓励:说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连闯四关。看来,数学王国里的宝藏很快就会让你们挖到。
三,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读读44页的“数学阅读”,了解一下计算工具的演变历史。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二)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 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2、难点: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一看,我们还能发现些什么规律(板书课题:探索与发现)
 二、活动探索规律
(一)、乘法交换律
1、计算下面几组算式
17×13=        125×8=
 13×17=        8×125=
2、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吗?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 ,b表示两个数,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二)、乘法结合律
1、出示摆好的长方体。(教材45页长方体)
教师:老师在课下用许多小正方体搭了这样一个长方体,你们知道老师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内商量。
学生交流验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质疑:为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呢?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某些规律呢?
板书算式:
3×(5×4)         (3×5)×4       3×4×5
=3×20               =15×4           =12×5
=60                  =60              =60
    2.探索乘法结合律运算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3×(5×4)=(3×5)×4= 3×4×5
(2)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 这三个算式乘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师:那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呢?
生:再找几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再举一些其他的算式,看一看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34×28)×21和34×(28×21),发现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12345678910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5×25)×4和15×(25×4),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概括: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可以先算前两个数,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算后两个数,所得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
  3、用字母表示定律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真好。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a×b)×c=a×(b×c)。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师:老师把同学们所说的过程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就是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
4、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想一想,计算43×25×4怎样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介绍小知识
   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2、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10个红圆片、6个白圆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今天我们在一起去探索,寻找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三、 探究发现
1.动手操作,按要求摆学具
 每行摆5个红圆片,3个白圆片,摆了2行,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5+3)×2或5×2+3×2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师:算式,看看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12345678910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定律吗?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代表爱、c代表我。即:(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或c×(a+b)=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线、角以及乘法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
2、 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
教学流程:
一、 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
1、 认识更大的数。(能说出读书,写数的方法,体会数据改写单位的意义。)
2、 线与角。(能说出三种线和五种角的名称。)
3、 乘法。(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 估算。
5、 乘法运算定律以及应用。
    说完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汇总,画一张简单的提纲图。
二、 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成长足迹。
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2、 明白了某些数学道理。
3、 存在哪些疑问与困惑。
三、 课堂作业练习。
1、 老师说数,学生写数。
62457   1689256   1475963    70006000    1203670630
2、 教材53页练习1.
(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可以画标记明确题意。
(2) 提问:怎样把以“一”为单位的数改写为以“万”为单位的数?
(3) 学生独立完成。
(4) 提问: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吗?
3、教材53页练习212345678910
4、教材53页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交流画角的方法。
5、教材53页练习4.
(1)先让学生说出互相平行的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2)学生找平行和垂直的街道,并进行验证。
6、教材53页练习5
(1)复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2)学生进行计算。
7、教材53页练习6.
指导学生写清解题步骤,答题要完整。
教学反思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shuxuejiaoan/94707.html

  • 四上笔算乘法教案_笔算乘法(人教四上)

    笔算乘法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70页例3。教学目标:1、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2、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三角形三边关系导学案]三角形边的关系导学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实践课)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二 专题训练:2、三角形形路线...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五一体育场_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五年级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的教案】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复习教案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第一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复习重点:数位顺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四上角的度量题目_角的度量(人教四上)

    角的度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答案_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活动一:阅读。...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研究性报告]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信息处理和策略分析。 教学难点:策略的最优化。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小学四年级数学书上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例1)课题口算除法(例1)课型 新授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认识整亿数课外作业】认识整亿数

    【教学内容】课本91、9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个级、万级的基础上,认识亿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级数正确读写整亿数。2、学会把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3、让学生感受到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