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 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与他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算法,还能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 
3、 在应用知识的同时,活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素质。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实验小学二年二班的学生,很巧的是:老师在长春岭镇中心小学也教二年二班。所以我有个想法,我们两个班一起去动物园参观好吗?刚才我和你们班主任研究了一下,把所有同学分成4个组:(1)43人(2)39人(3)46人(4)41人,这么多人怎么去呢? 
(从多种方式选择最实际的一种,即坐客车方便而且便宜。) 
师:老师也同意坐客车去,而且把大客车都雇来了。(教师边贴客车模型边说明) 每辆车有85个座位,我雇来两辆车,怎样乘车比较合理?(学生说出两个组乘一辆车后教师马上追问)你想让哪两个组合乘一辆车?(讨论后设计以下三种方案) 
(一) 43+39         (二)43+46        (三)43+41 
         41+46               39+41              46+39 
要想知道哪种方案最合理,就必须算出每种情况下的乘车总人数,如果总人数接近或等于85人,才能既舒服又省钱地到达目的地。 
二 探索并优化算法 
43+39怎样计算? 
(1) 独立思考2分钟,你想出几种方法? 
(2) 和小组成员交流并统计你们组共有几种方法? 
(3) 依次选择最好的方法汇报。 
(4) 自由评价、补充、改善任意一种算法。 
(5) 按照思考过程把多种算法分类。 
可能出现的结论:
1、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 

4 3 +3 9=8 2   (其中有的学生先算个位;有的学生先算十位) 
(40+30=70 
3+9=12 
70+12=82) 

2、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方法。(既把一个数拆为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和另一个数分别相加。由于计算顺序不同,所以有以下4种算法。) 
4 3+3 9=8 2       4 3 + 3 9=8 2     4 3+3 9=8 2         4 3+3 9=8 2 
(43+30=73          (43+9=52          (39+40=79            (39+3=42 
 73+9=82)           52+30=82)         79+3=82)             42+40=82) 
                  
3、凑整十数的方法。 
 43 + 39=82         43+39=82          43+39=82      43+39=82 
 (43+7=50           (39+1=40        (43+40=83     (39+50=89 
  50+32=82)          40+42=82)       83-1=82)      89-7=82) 
4、“十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的方法。 
  4 3 + 3 9  =? 
  (40+9=49 
   30+3=33 
   49+33=?) 
 最后选择三个典型的计算方法: 
 43 +39=8 2         43 +39=8 2             43 + 39=82 
  (40+30=70         (39+1=40               (43+30=73  123
    3+9=12           40+42=82)              73+9=82) 
    70+12=82) 
哪种方法好,得看你做什么样的题,下面根据每个算式的特点选择最好的方法计算41+46、 43+46、 41+39、 43+41、 46+39。 
经过交流总结出计算不进位加法用第一种方法比较好,计算的算式中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数时用第三种方法;第二种方法适用于其他情况。 
(计算后判断老师的答案对吗?) 

哪两个组合乘一辆车     总人数      可以吗 


一、43+39               82          红灯 
    41+46               87 
二、43+46               89          红灯 
    41+39               80 
三、43+41               84          绿灯 
    46+39               75 

  (43+39这样的题学生经常算错,我算错的目的就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乘车方案可不可行,之所以用红绿灯表示,是想让学生了解交通常识,也很生动有趣。) 
三、应用与拓展 
1、乘车问题解决了,快让我们排队上车。客车开起来了! 
  从出发到第一站17公里,第一站到第二站18公里,共(  )公里;第二站到第三站29公里,现在行驶(  )公里;第三站到终点36公里,一共行驶(  )公里。 
2、我们一路欢歌笑语,来到远近闻名的动物园。小动物们正列队欢迎我们呢!快和他们问好吧!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最近的情况。 
小猫说:“我身体长39厘米,比小狗短36厘米。小狗身体长( )厘米。” 
斑马说:“我们经常与羚羊群居,在我的大家庭中,有羊17只,斑马的只数比羚羊多47只。羚羊( )只。” 
狮子说:“我追赶猎物时先跑63公里,又跑37公里。一共跑( )公里。” 
    他们由于太高兴了,还没准备好,就开始说,结果说了不完整的话。你能补充完整并学着他们的模样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再介绍一次吗? 
3、一转眼,回家的时间到了。我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更想挽留我们。还拿出自己珍贵的照片要送给大家。鱼的照片18张,熊猫的照片56张,犀鸟的照片66张,猴的照片29张。哪两种照片正好85张?这两种照片送到坐85人的车上;哪两种照片正好84张,就送到坐84人的车上。 
4、老师发现18+66=84 、 43+41=84 还有哪两个两位数相加也等于84呢?(教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不会重复,更不会漏掉。) 
5、回家的铃声已经敲响,我们不得不说再见了。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观的同学,请把所有两位数相加等于85的算式写出来。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个盛产牛奶的小村庄,有两种鸟:一种是山雀,一种是珍珠鸟。它们经常偷喝农夫的牛奶。后来农夫发现了,就用锡箔纸把装牛奶的瓶口封好。从此珍珠鸟再也喝不到牛奶,但是山雀依然能够啄开锡箔纸继续喝牛奶。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者发现原来珍珠鸟都把同伴视为天敌,山雀则不然,山雀往往十几只鸟生活在一起,大约过半个月的时间,还要一部分鸟到其他群体中去。第一次发现锡箔纸能啄开也许是一次偶然,但这个消息马上传给组内山雀,又过了些日子又通过成员交换传给其他组的山雀。在消息传播中,他们在交流,互相启发,它们不仅仅又分享了牛奶的香甜,而且啄锡箔纸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123
  这让我们不难想到,学生不也经常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启发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吗?因此在探索43+39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学生间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事实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 
  在一次学习“9加几”的课堂上,我曾经“真正”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想一种方法后,我开始让小组交流,可是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向老师汇报,更多的时间便由每名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课上气氛活跃,争取发言的小手此起彼伏......我还是第一次上了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课。作为一位教师我当时的兴奋不言而喻。在我冷静地思考这样生动活泼的过程会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时,我拉过几个学生随便问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喜欢哪种算法?”“我自己的呀!”“你不觉得其他的方法更好吗?”“别人的方法,我不清楚。您不说我的方法很了不起吗?”我哑口无言。我突然意识到我的鼓励是多么微不足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在学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认识到每个学生学习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不容忽视。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永远进步。所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哪种方法适合做哪种类型的题。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完成了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化过程。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404.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