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余映潮】《木兰诗》教学设计17

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2017-08-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木兰诗》教学设计

水头一中初一语文备课组       江素春执笔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这是~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我们用不着追究。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见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①机杼:Zhù,织布梭子。② 可汗:kè hán专用名词。 ③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④辔头:Pèi,僵绳。 ⑤燕山:yān。 ⑥胡骑:jì,战马。 ⑦戎机:rǒng,军事。⑧朔气:Shuò,北方。 ⑨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⑩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⑾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 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①“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②“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过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③“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④“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四、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4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奔赴战场,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第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入朝受赏,辞官回家);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五、引导学生记诵

要领如下: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①、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调句转为坚定。

②、第3段第五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③、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秒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④、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⑤、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⑥、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六、留作业 

1、背诵这首诗。2、翻译本文

 

第二课时 (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一、             品味赏析

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1、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2、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师: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
    3、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短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

师: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好。齐读诗歌

二、             问题探究

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一)我在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个问题,作为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木兰是光明正大的,为什么要隐瞒性别?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你们在读书中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也可以提出来,同学们一道帮助他解决。

(学生可能的想法::男尊女卑;在古代,我国是重男轻女的,在这种紧急时刻,只能让男子出征,因此木兰要化装成男的;书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上看,当时要木兰的父亲去征战,父亲年迈,木兰勇敢替父亲出征,只能冒名顶替。在古代,女性都是受压迫的,地位很低,另外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                  
    师:(语重心长地)是啊,在中国的确是妇女的地位低。我到过邹城的孟庙,从我们熟悉的“孟母择邻教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孟母为孟子的成才费尽心思,但是孟庙中,早就去世的孟子父亲的庙规模宏大,内有孟子父亲的塑像,而孟母的庙在其后面,矮小,简陋,只有一个不起眼的牌位,因为她是个女的。

(生还可能的想法:木兰女扮男装是怕别人嘲笑,不让她去。师:也有一定道理。打仗让女人走开,是不是对女性的关爱?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看来只有今天的中国在各方面是尊重和爱护妇女的。男同学在学习生活中要关爱女同学。)
(问题探究二)师:你们看书时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生:男女其实性别差异很大,为什么木兰打了十几年的仗,没有人发现木兰是个女儿身呐?(生可能的答案:打仗是艰苦的,战斗是激烈的,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以看出战斗频繁,没有时间顾及这类生活小事。;“寒光照铁衣”这个句子看出出征的将士都是穿着铁甲衣,那种铁甲衣都很肥大,很多电影中都是,这就掩盖了木兰的女性特征,因此就很难发现;木兰是骑马的兵,因为她在准备征战用品的时候先去买的马,在马上很容易掩盖她的女性特征。
师:看来大家都能够认真读书,并积极思考,这几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木兰不去做官,这不白打了那么些年吗?

(生可能的答案:木兰害怕被皇帝知道,那样她就犯了欺君之罪,弄不好就得杀头,因此木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就是要快点回家,逃离是非之地;我认为木兰十分思念家人,不愿再装下去了,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出,木兰十分高兴,表现出木兰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木兰是热爱生活的,但更重要的一条是怕犯“欺君之罪”,因此她宁愿抛弃高官,回到故里去过她的平民生活,她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人生的取舍,她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平民中,她在享受着平凡的人的幸福。当然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但有一点就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再大的困难留给自己克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可贵品质,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保家卫国,义不容辞,这种牺牲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千古流传,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值得我们后人发扬光大。
三、拓展
1、然而历史上不独有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例如:居里夫人终生追求对于科学的探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刘胡兰面对屠刀无所畏惧;穆桂英、佘老太君等杨家女将;王昭君出塞;秋瑾为了推翻清朝政府而牺牲;英国的撒切尔夫人;……
    师:看来性别不是成功的障碍,只要有自信,就能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战争是残酷的,木兰能够活着回来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十分不容易。
2、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很多,有那位同学能给大家背诵一下描写战争的诗?

例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我们要在平时多积累,才能运用自如。

3、我们现在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安静的读书,真是一种幸福,然而我们平时并不在乎,觉得这很平常,可是世界并不太平,很多地区依然硝烟战火,大家想一想,战争给谁带来的灾难最大?(生:人民,老百姓。)
师:是啊,每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最为痛苦的,每个爱好和平的人都在为和平祈祷。师:我们也该居安思危,现在有些人故意制造“中国威胁论”,对中国虎视眈眈,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美国仗势欺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使中国强大起来,那样才不至于挨打。)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中涉及到的修辞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一旦国家有难,每个人都应当义不容辞的挺身而出,这样才能保卫我们的和平生活,木兰是一个古代的巾帼英雄,保家卫国,英勇坚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六、留作业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想象一段故事。

1、木兰在战场上

2、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3、木兰到家第二天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moban/54121.html

  •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作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案2

    一、教学设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像合理有据,富有逻辑。教学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宜采用导读式、启发式、表演、阅读归纳、辩论等手段。 二、...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2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 2 3难点:目标 4教法:整体...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动画片《美猴王》_(语文版)《美猴王》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古诗《陌上桑》|《陌上桑》教学设计

    江西黄茅初中 龙永忠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2、评议人物;3、背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古诗《陌上桑》_《陌上桑》教学设计2

    陌上桑汉乐府教学目的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2.难点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4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戏曲《空城计》](语文版)《空城计》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勇气》教案好老师_《勇气》教案5

    勇气狄斯尼执教者:肖永全重点难点:了解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弄清本文的详略安排。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理清情节层次。2 了解本文的叙述视角。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略)(二) 阅读...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