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体育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教案合集(二)

七年级语文教案 2017-06-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

1  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 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3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4   鹤  群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 )丽湮(y n)没剽悍(p )盘旋(x 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5 鲁迅自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 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 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 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 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 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6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教学目标: 
  1.系统感知全文,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 
  2.准确把握文意,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 
  3.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精忠传》、《水浒传》等篇目。 
教学重难点: 
    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2.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3.通过辐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少年毛泽东,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学习少年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游戏导入 
1.游戏一:“一一对应”。 
      周恩来    弃医从文 
      鲁  迅    排除干扰,闹市读书 
      毛泽东    一国两制 
      邓小平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游戏二:“我说你猜” 
      ①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②从小就表现出对书的渴望,但不喜欢四书五经。 
      ③他曾为刘胡兰、雷锋题词。 
      ④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两个游戏做完,揭晓本节课内容,出示毛泽东的画像。 
3.放录音《东方红》感染学生。并提出问题:你还听过哪些歌唱毛泽东的歌曲? 
二、初读课文 
1.游戏三:“快快参与”——“积少成多”,出示游戏内容: 
    ①你听过毛泽东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②你认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小时候会是什么样呢?  。 
2.走进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①放课文朗读录音。 
    听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读出词语并理解词义。 
    ②检查听读效果。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 
    词语: 
    慷慨  接济  施舍  指责  恫吓  晓谕 
    耸听  沮丧  克勤  克俭  引经据典  青黄不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分析课文 
1.回忆《鲁迅自传》并与本课对比,归纳两篇文章的取材范围的不同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的取材范围:可能是人物一生的主要经历,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内(比如少年时代)的主要经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分析鲁迅和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基础。提问:你认为影响鲁迅和毛泽东成长的关键各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与书。提问: 
    ①毛泽东小时候,老师和家人要他读什么书?他自己偷偷读了哪些书? 
    ②这些书是坏书吗?它们对毛泽东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四、阅读拓展 
提示:少年毛泽东读的这些书,你听说过吗?你想读吗? 
简介《岳飞简历》、《三国演义》、《水浒传》。 
五、本课小结 
    本课时运用三个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文中重点词语并理解词义。温故知新,结合《鲁迅自传》进一步学习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对书的渴望及他所喜爱的书对他成长的影响。通过辐射阅读材料,熟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并积累课外知识。 
第二课时 
一、 旧知新学 
运用以下词语造句 
慷慨  接济  把柄  耸听  青黄不接   怒不可遏 
二、诱思导学 
引导学生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身边人物对毛泽东的影响。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少年毛泽东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②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影响毛泽东成长的人物?由这些人物写到了毛泽东的哪些经历? 
2.分析人物性格,提问: 
(1)父亲的粮食被扣,“我”为什么不同情他? 
    (2)“我”为什么钦佩那个“激进派”教师,赞成他的主张? 
    (3)“我”为什么不愿到米店去当学徒,而不顾父亲反对到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去读书?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 
3.理解关键语句。出示下列语句,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些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①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②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4.请你评论。提问: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辐射阅读 
1.辐射阅读:《从小好学》。 
  提示:跨越历史,共同重温那个落后的封建时代,再次走进毛泽东的少年生活。 
2.片断练习: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及辐射材料,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及读书的重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体会少年毛泽东对自己的影响。 


7  第一千个球 
教学目标: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3、通过讨论我国200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8  少年爱因斯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前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 
根据爱因斯坦的姐姐玛亚在一部从未出版过的自传中称,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开始会说话。玛亚说:“当爱因斯坦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看见他那又巨大又有棱角的后脑勺都快吓坏了。” 
二、课前热身 
    带着问题读课文: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是那种老师宠爱的学生吗?他是不是很爱思考问题?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学习小组内读通全文,理解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并说出其作用。 
  (2)师生互动。 




9 骆驼寻宝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2、分析骆驼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注音  
携( )手 嫉( )妒 对峙( ) 
踽踽( )独行 温馨( ) 淙淙( ) 
潺潺( ) 花团锦簇( )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 


10   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活动方式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11  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热身训练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第二课时 
一、 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12  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二、整体分析文章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三、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根据所编的课本剧来读)然后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  
    四、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五、畅所欲言,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六、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  



13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    璀璨    讴歌     敦厚 
   姹紫嫣红        一泻千里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13    乡  愁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15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艺术美。 
   2.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3.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 
     2.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 。 
三、 学生朗读,互纠正音。 
四、 诵读,讨论,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美。 
    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连用四个排比句,歌唱了五种事物,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2. 诗人希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3. 读第三节,诗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4. 第四节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力量)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5. 朗读指导与训练(节奏、重音和语调) 
五、 质疑,探讨,交流。 
    你还想了解哪些这首诗的有关问题?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一般会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产生疑问,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后,用幻灯片显示。) 
    1.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重庆万州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2. 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  


  14   纸   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交流,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要求用两句话表达,第一句直说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点。(学生介绍,老师附和评点)。 
二、自读,把握本诗主要内容。学生放声地自读课文二遍。(询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本诗有几节等问题),再齐读课文。按如下提示,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人物动作形为的词,概括出每节诗的内容。 
完成如下板书: 
第一节:(叠)纸船;第二节:(抛)纸船;第三节:(求)纸船。 
托纸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三、朗读探讨。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表演性的朗读一般是要配乐的,你觉得可以配什么样乐曲? 
四、范读(播放《纸船》朗诵带)。播放前的要求:学生自我比较,或评说自己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评说范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试读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诵。 
五、试一试,在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 
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我们将课文提练一下,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满载了我的爱和悲哀。 
六、送给父母一份礼物。 
(老师提供统一规格的纸)请学生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如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报答、期望等等)。请学生交流。

 

 


17   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  
(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18   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 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 “……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9   洲际导弹自述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洲际导弹自述》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1. 解题: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 结构: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导弹的诞生。 
第二部分(2—8):导弹的类型。 
第三部分(9—15):洲际导弹。 
3. 内容: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 了解洲际导弹: 
构造:它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个部分组成。 
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误差小)。 
发展过程:1957年在苏联诞生;20世纪60年代从地面发射改为地下发射,后又改为机动发射;70年代发展为“分导式多弹头”。 
类型: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弹道式、巡航式,近、中、远程洲际。 
5. 中心思想: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6. 顺序: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 特点: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20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教学目标: 
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1. 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 
2. 结构: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 
    第二部分(2—5):针鼹的外形和特点。 
    第三部分(6—9):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10):针鼹的繁殖方式。 
3. 内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 
    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4. 中心思想: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5. 特点: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③语言简洁生动。 
6.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1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 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 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 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24   口  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自由发言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点拔意境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 
一、 情境导入、情入境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味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6  强项令 
教学目标: 
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词:特,特例。 
征,征召。 
苍头,家奴。 
因,因为。 
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解词: 
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 
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 
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 
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 
解词: 
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 
须,等待。 
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 
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解词: 
持,托扶。 
使,命令。 
谢,认错。 
从,顺从。 
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据,撑,按。 
俯,低头。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 
解词: 
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 串讲第二段 
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解词:卒,死亡。 
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儿子。 
敝,破旧。 
简析: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2、帝伤之……葬以大夫礼。 
解词:伤,悲伤,感到悲痛。 
乃,才。 
以,因为。 
葬以大夫礼,以大夫礼葬,以,用 
简析:写皇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 
二 、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归纳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后明确:第一节写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表现他不畏权贵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第二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和皇帝对他的评价和待遇,表现他为官清廉。 
2、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52568.html

  • 【《社戏》教案一等奖】第1课《社戏》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三)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二、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渲染导入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孙权劝学》七下册作业纸】《孙权劝学》七下2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3 情...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寓言诗一首】寓言诗两首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获得真知要深入海底,不能浮在表面。2、给加点的字注音。测量( ) 海鸥( ) 大锤( ) 传言( )大厦( ) 尘埃( ) 扇起( ) 喧嚣(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中华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华民族民间故事三则》同步学习探究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1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后悔huǐ 避难nàn 徘徊huí 挣扎zhá b 割断gē 迁移qiān 宁肯nìng 作揖yīc 漆黑...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文言文《推敲》]第29课《推敲》教案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进度表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童趣》 6 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 6...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爸的花儿落了分段|《爸的花儿落了》表格教案

    章节七下第一单元日期1、13主备人李文亚课时2课时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教学...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蔚蓝的王国读后感|24.蔚蓝的王国

    教学目标: 1.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体味想象的魅力;2.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在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同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展示梦想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七上语文《散步》知识点]《散步》人教七上0

    课题:散步(莫怀戚)设计:关堂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在写作契机中谈到: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社戏教案一等奖]社戏教案

    社戏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⒈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品中表达出的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⒉学习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⒊体会文章中描写景物的段落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⒈注音释义:注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ǜ d...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