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所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反映多彩的童年生活的。《幼时记趣》围绕一个“趣”字,记述了玩耍的物外之趣;《往事依依》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了童年求学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突出了读书的乐趣与益处;《十三岁的际遇》以诗意的语言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校园学习、生活的感受;《伟人细胞》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记述了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
学习这个单元,要加强朗读,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思路,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注意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联系现实生活,借鉴作者的生活经验,不断扩充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学习这个单元,还要学会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主动与人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阅读教学设计】
(说明:依据单元主题词,将第六课与第五课对调,先学习《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123456789101112131415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可将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将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法和学法,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沈复及《浮生六记》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由学生的童年趣事导入。
二、板书课题,请学生根据书下注释①和预习时搜集的资料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教师简单总结。
三、学生反复自读课文(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完成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自读练习。遇到疑难问题,可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解决。
自读练习包括以下内容:
(1)正音。(2)正确划分朗读停顿。(3)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重点语句。 123456789101112131415
四、列出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并根据提纲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五、在复述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六、讨论理解文中的“物外之趣”,请学生结合自己童年的体验谈感受。(思考题的设计可参考“教学设计a”)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文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充满童真童趣。教学中可设计一个“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可要求学生查找有关沈复及《浮生六记》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以台湾校园歌曲《童年》导入。
二、板书课题,请学生根据书下注释①和搜集的资料简介作家作品,教师简单总结。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把握朗读停顿)
四、明确任务,探究学习。
1.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合作学习课文内容。各小组要推选出1~2位小老师负责向全班同学讲解该段的有关内容。
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示范朗读。(2)能讲解段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3)能正确翻译、串讲有关内容。(4)能就该段的内容、语言或写法等进行分析。
2.各组的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
五、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外推荐阅读材料
冬阳•童年•骆驼队
——《城南旧事》出版后记
[台湾]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123456789101112131415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960年10月
往事依依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123456789101112131415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学;语言优美,感情深挚,又适合朗读。可以让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习,自学课文,课上以诵读带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对文章语言的体悟欣赏。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要求:
1.自学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朗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反复诵读,认真体悟,写一个诵读脚本。(即写出对某片断的朗读设计。要求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语速、语调、语气、节奏、重音及字、词、句的分析揣摩等方面进行设计)
3.查找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词,及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导入新课。
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直接切入课文。
三、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理清文章思路。 123456789101112131415
四、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诵读脚本,推选最优秀的参加全班的交流,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五、教师组织学生召开小型赛诗会,朗诵课前查找的古诗词。
六、学生谈学习这篇课文或上这堂课的感受,教师总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内容浅显,可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的内容,设计一个模拟采访于漪老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经历、著述情况、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等)及文章引用到的《千家诗》中相关诗句内容及出处的资料,印发给学生。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三、设置情境,分组探究学习。
1.情境设置:模拟cctv-2的系列访谈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本期人物: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2.任务分配: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各组按要求推选代表担当下面的角色:cctv-10直播间主持人(第一组1~2人,负责主持整个采访活动)cctv-10驻上海记者站小记者(第二组1~2人,负责采访于漪老师) 于漪老师(其他三组各1人,分别负责第二段、第三四段、第五六段内容)
3.活动要求:各组同学要帮助本组推选的代表准备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老师发的材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4.学生分组准备,教师积极参与,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各组代表现场表演模拟采访。
六、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即兴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一、于漪谈中学语文教学
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
教师应力争创造学习语文的艺术佳境,使学生置身于高尚激越的情感、汩汩清泉的知识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氛围之中,感受到学有所得的喜悦,感受到艺术享受。
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须积极地热心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与嗜好。俄罗斯小说家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这段话十分精彩,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熏陶、感染、塑造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不重视阅读,课外不花力气阅读,等于关闭了第二生活的窗户,关闭了第二生活的大门。视野狭窄,知识贫乏,积累甚浅,怎可能打下比较厚实的语文功底?123456789101112131415
——摘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师生双方的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教后提笔书写“冷”“暖”,不仅别有一番风味,更是为了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做不畏劳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探索者。
——《于漪语文教学论集》
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学谈艺录》
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 ——《语文教苑耕耘录》
二、课文涉及的古诗词相关内容及出处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山居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题榴花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霜 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晚 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冬 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123456789101112131415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2)课文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对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
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悟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肖像
品质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可以了)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抒情性很强,理解作者对北大的复杂感情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可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突破这一难点。课文较长,可安排课前预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导入新课。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直接由简介田晓菲导入。
三、检查预习。学生读课文,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局部研读。重点研读课文中集中抒写自己对北大的感受的第4、9、10、11、15、17段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负责一段朗读、品味,做深入的思考,并在班级内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123456789101112131415
五、拓展作业: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文生字词较多,有些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启发的氛围中释疑解惑,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记录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参与其中,给予点拨指导。
二、集体交流:各组汇报学习成果,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互相解答,老师点拨、讲解。
三、讨论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朗诵。
五、课后摘抄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资料整合平台]
一、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
2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氛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123456789101112131415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
二、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伟人细胞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具有故事情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富于个性,语言生动诙谐的特点,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按照“把握情节—感受人物—体味语言”三个板块组织教学过程。课文篇幅较长,可安排课前预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理出本课的字词表。
二、导入新课
请看过秦文君作品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作品内容及读书心得,教师简介秦文君和她的作品。解释“伟人细胞”的含义。 123456789101112131415
三、检查预习
四、把握情节
1.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为每部分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3.学生交流拟定的小标题,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五、感受人物
1.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贾里的日记道出了他的伟人标准,这些内容和下文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贾里三次实现伟人计划都失败了?
(3)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在你的心目中贾里是个怎样的人?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评价、鼓励。
3.请学生以贾里的朋友的身份赠给他一句话。
4.体味语言。
本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诙谐,请学生找出几处加以分析点评。
六、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中的贾里自认为有“伟人细胞”,但三次实现伟人计划的行动都失败了,最后做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引起了大轰动,贾里究竟有没有伟人细胞呢?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文章中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学步骤:
一、辩论前的准备:
(1)学生反复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给出辩题:贾里有(没有)伟人细胞。
(3)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每组推选4人作为辩手,抽签决定正方和反方。
(4)全班推选一位主持人,再推选6人组成评议组。
(5)辩手、主持人分头准备,其他同学也可作相应的准备,参与自由辩论和点评(可在课下准备,教师要给学生两三天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准备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二、课堂辩论
1.分为指定辩论和自由辩论,辩手先辩,然后其他同学自由参与辩论,最后,双方总结陈词。
2.学生点评。
3.评议组宣布辩论结果。
三、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篇小说生活气息浓郁,可读性强,在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颇能代表秦文君的创作风格。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召开一个读书报告会,交流学习这篇课文的心得体会。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23456789101112131415
教师准备:把秦文君及其儿童文学创作方面的相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学生准备:反复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内容;根据课文,参考老师发的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语言等)写一篇读书报告,题目自拟。
二、课上交流。
(1)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报告。(2)全班交流分享。(3)师生共同点评。
三、教师即兴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一、《男生贾里全传》书评
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
——评《男生贾里全传》(节选)
秦文君的校园小说是90年代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她曾自述“早期的作品艺术风格沉郁、凝重,思想尖锐,思辨性强,情感温婉,有唯美主义倾向,是以个人体验为主”,而近年出版的“男生贾里”系列,则是以幽默、恢谐、明朗的风格去叙写当代少年的心灵史和精神脉络,折射出一代新人的道德面貌、人生观、理想观和精神风采。她展现了90年代城市中学生的生活图景,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她的主人公是初一、二年级的学生,一个个都普普通通,却十分真切鲜活,被小读者视为自己亲近的伙伴;她讲述的大多是富于喜剧色彩的趣事,涉及的少男少女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诸多问题;她并不表白自己的理念,而是通过主人公们认真的思索、评断,使这些矛盾冲突迎刃而解,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已在健康成长的未来一代如何从幼稚渐次走向成熟;她采用的语言既取自中学生活的口语,又经过选择提炼,幽默、俏皮,谐趣之中透出睿智,极有意味。因此,秦文君的校园小说思想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
秦文君具有一个属于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文学观,这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我的儿童文学梦想》一文中,秦文君说她的写作目的是“为小读者”,在近作《小丫林晓梅》的自序《永远的校园》中又说:“但愿这本书也能传导我的儿童文学观,以少儿为本位。”
“儿童本位”的核心就是真诚、自觉地为小读者而写,本着这种儿童文学观,秦文君说她的创作“更多考虑少儿的视角,少儿的情调,少儿的喜怒哀乐,少儿的审美,少儿接受文学的规律”“所有艺术上的探索都要围绕这个根本,忘了本,所有的动力都变得微不足道”。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儿童文学作家是天生的。这是说,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都热爱孩子,始终有一颗童心,具有深厚的童年生活积累。秦文君正是这样的作家,但她的创作并非仅仅借助于童年经验。她不间断地深入少年儿童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不断地丰富生活积累,因而她能将自己“情有独钟”“烂熟于心”的校园生活真实生动地展现。
——摘自中华文化信息网 123456789101112131415
二、中国教育报记者与秦文君对话
通往儿童心灵的路有多远(节选)
王王〖kg-3〗君
记者:我采访过一些初中生,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小学时就读你的书,提到你的书如数家珍;从发行量来看,你的“贾里贾梅系列”已超过150万册。你究竟用什么捕获了孩子们的心?
秦:我想,首先是我知道他们。而这“知道”来源于我对自己童年感受的记忆。我甚至能记起两三岁时候的事情,记得那时候我最怕挤公共汽车时碰到口袋里装硬东西的大人,因为那正好硌着我的头,非常不舒服。我也还记得,小时侯跟大人说话,我总是站得很远,*在墙边,因为仰头看大人的脸实在很累。这种记忆使我明白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角度和异样感觉,儿童期的感情其实非常丰富,但能力却达不到,力不从心,因此他们总有种不安全感。
记者:对阅读和写作文,你好像做过一个特别生动的比喻。阅读对成长的作用或许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一个始终关注少年儿童心灵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这方面你肯定有自己的理解。
秦:我看到很多小孩子只读作文书,他们向我提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怎么写作文。我觉得,作文辅导书仅仅是工具书,它教给孩子的只相当于“切”蛋糕,而阅读就像“做”蛋糕,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知道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狭隘,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卑*……这些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作为一个人的底蕴就是在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中形成的,否则他的精神世界将是苍白的。阅读是给你经验,又促进你去思考,是不可替代的。我一向认为,名著是一种财富,读通了它们,世界的真谛、生活的原则便掌握在手。
只有感动今天的孩子,才能使儿童文学真正有前途,不过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儿童去阅读,这也是全球儿童面临的问题,我想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方面有所作为。
记者:从你的作品中能看出,你用“感动今天的孩子”来要求自己。那么首先你怎么看今天的孩子?在你的写作和思考中,你认为真正能使他们感动的是什么?
秦:从一方面看,动荡的世界、商业化的社会进程容易使今天的孩子失却思考的乐趣和承受能力,以及许多珍贵的静谧、安宁和天然的品质;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在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害怕甚至恐惧,他们害怕父母离异,害怕种种灾难和融不进集体的无望,害怕孤独,害怕暴力侵犯……这一切都表明,他们其实并不是娇娃,而是早已承受着作为一个人的分量和苦楚。
自然、人与人的爱……其实很多东西都能使孩子感动,我愿意用善、用对成长的准确感受,用人类应该有的情感、道义去感动他们;创造一个艺术的情境,用一个神秘的盒子把这些好的东西装进去,当他们打开这个盒子,所有使他们感动的因素就发挥作用了。对,它还应该是一个迷人的盒子。〖jy〗(摘自《中国教育报》) 123456789101112131415
【综合性学习指导】
1.关于“写作”。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我国作家峻青也说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爱憎。此种毫不掩饰、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亮出自己不囿于世俗而勇于独立思考的真实观点,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的率直,是十分可贵的。”可见,“说真话、抒真情”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才能做到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呢?
第一,作文时要消除思想顾虑,说自己想说的话,做一个真实的人。
说自己想说的话,就是说心里话,不说违心的话。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常常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其实大可不必。诚挚、率真、不失赤子之心,才是令人尊敬和值得信赖的。巴金的《随想录》享有很高的声誉,就是因为它是“说真话的大书”。
不过,提倡说自己想说的话,并不是可以不问是非、不加选择地随意地说。例如,有位同学写《我第一次……》这篇作文时,写了自己第一次偷别人东西,全文语言非常流畅,描写绘声绘色,但毫无悔过之意,这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选材上要选自己熟悉的生活,选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人和事去写。
有很多同学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因而没东西可写。实际并不是这样的。你不妨细细地看看:当一位同学受到表扬的时候,他是抑制不住兴奋,喜笑颜开,还是掩饰着喜悦,显得平静如常;他是自信地昂起头,还是羞涩地红了脸。你再看看周围,同学们是钦佩,是不服气,还是……这不就是生活吗?这不就是你非常熟悉的生活吗?还有,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学校,你的同学;你的春游,你的好友……这不也是生活吗?不也是你非常熟悉的生活吗?写这些,你一定会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写。
第三,在立意上,要写自己的认识水平所及的思想、观点,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有些同学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较高的立意,常说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动辄喊口号,表决心,充斥着矫饰、虚情,这样只会增人反感。在作文中,要写你自己认识水平所及的、发自你内心的思想、观点,不要任意拔高。
明白了上面这些道理,就请你按照教材的要求作文吧。记住:说真话,抒真情。
2.关于“口语交际”。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学习这部分内容首先要通读教材中的知识短文,了解与人交流为什么要注意对象、场合,怎样说话才算文明得体;然后再认真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练习。下面设计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供参考:
内容:采访三代人的童年生活 123456789101112131415
要求:①列出采访提纲(要点: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玩哪些游戏、玩具,童年的学习生活等)。②模拟记者采访,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③写出采访报告。
3.本单元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
秦文君《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高尔基《童年》
林海音《城南旧事》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51879.html
相关教案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C卷)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
- 上海市高桥中学官网|高桥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题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
- 李商隐诗两首教资|鄂教版《诗两首》(纸船,母亲)教案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视频|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12
- 【苏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
【《社戏》教案一等奖】第1课《社戏》教案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一)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三)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二、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渲染导入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
-
【《孙权劝学》七下册作业纸】《孙权劝学》七下23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3 情...
-
【寓言诗一首】寓言诗两首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获得真知要深入海底,不能浮在表面。2、给加点的字注音。测量( ) 海鸥( ) 大锤( ) 传言( )大厦( ) 尘埃( ) 扇起( ) 喧嚣(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
中华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华民族民间故事三则》同步学习探究训练详细阅读
语言基础知识1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后悔huǐ 避难nàn 徘徊huí 挣扎zhá b 割断gē 迁移qiān 宁肯nìng 作揖yīc 漆黑...
-
[文言文《推敲》]第29课《推敲》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
-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进度表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童趣》 6 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 6...
-
爸的花儿落了分段|《爸的花儿落了》表格教案详细阅读
章节七下第一单元日期1、13主备人李文亚课时2课时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教学...
-
蔚蓝的王国读后感|24.蔚蓝的王国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体味想象的魅力;2.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在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同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展示梦想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
-
[七上语文《散步》知识点]《散步》人教七上0详细阅读
课题:散步(莫怀戚)设计:关堂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在写作契机中谈到: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
-
[社戏教案一等奖]社戏教案详细阅读
社戏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⒈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品中表达出的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⒉学习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⒊体会文章中描写景物的段落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⒈注音释义:注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ǜ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