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战未死]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木兰诗》中“将军”所指之我见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木兰诗》中“将军”所指之我见
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赵福华
《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南北朝民歌,以其绝唱千古的风韵,再度入选为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了使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正确理解句意,教科书在课后设置了这样一道习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这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看似直白的句子如何翻译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查阅一下过去的一些注释,大多解释为“将军死去了,木兰回来了”。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练习说明”中是这样翻译的,“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然后又从“互文”的角度加以说明:“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此说虽比以往有所进步,但总觉得让人难以接受,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将军……生存无几”怎样理解?谓之为“幸存者”,当是极少数吧?这是胜利之师吗?看到这样的解释,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的是敌我双方尸横遍野的电影镜头,即使是胜利的一方,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伤残士兵。于是原本诗歌整体阅读带来的欢欣和美好,一下子被蒙上了哀伤的阴影。把战争写得如此惨淡,后面所极力铺排的喜庆氛围,不是显得有点儿轻浮和残忍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不是这样,虽然阻击战以少对多,并奇迹般地大获全胜,但作为指挥员的准尉就高兴不起来,因为他领导的5个女兵都死了,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为此他常常内疚、自责。)我想,这并非诗歌的本意,而是译文对诗歌的偏离。
这两句诗有两点应当弄清:一是如何理解“死”。我认为这里的“死”并非写实的“死”,而是征战时的“出生入死”,是敌我之间“殊死”的搏杀,是写意。二是“将军”身系何人。根据民歌主旨的分析,“将军”所指代的当是木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诗句的翻译就没有了那种令人伤感的色彩,增加的是令人敬仰的壮烈与豪迈。译文上对“死”的解释也就不必闪烁其词,从而一通而百通了。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翻译:木兰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官至将军十年凯旋归来(或为了有点儿诗味而译为:木兰百战生与死,官至将军十年归)。
做出这样理解的合理性在于:
一、从“互文”的角度分析。既为“互文”,就应该把上句的“将军”与下句的“壮士”共同作为“百战死”、“十年归”的主语,而凯旋归来的“将军”则是本诗所赞美的主人公──木兰,“将军”与“壮士”当是为了诗句对仗需要的同位复指。只有这样解释才能将在内容上具有互相交错、补充的上下句合为一体,达到一个完整的意境。望文生义,把一个本来富含战争豪壮之美的画卷,肢解得如此破碎、惨淡,这是有悖于诗歌的本意的。“练习说明”为翻译诗句提出了两个原则: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任何古诗要求以诗的形式去翻译,都如同在纯酿之中加兑白开水,何况这两句平白、质朴的民歌呢?为了索然无味的“诗味”而害义,这不值得,也不应该。
二、把“将军”理解为木兰,符合人们心理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一个平民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如若是默默无闻地湮没在千军万马之中,那她的传奇性、戏剧性就大为褪色了,人们希望看到她屡建奇功,位至高官,成为驰骋战场的风云人物。这是人们的期盼,诗歌也正是这样塑造的。历史上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当实有其人,但“官至将军”可以是虚,这正是诗歌虚实相生的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很多以《木兰诗》为蓝本的戏剧、影视作品,不都是把木兰演义为“花将军”吗?这也正是这首民歌所呈现出来的民意。也只有这样,故事才能顺理成章地向下发展,才会有木兰“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还要官授“尚书郎”。试想,一个没有军衔的普通一兵,能得到如此浩荡皇恩吗?
三、从诗歌语言的繁简上揣度。蔡厚示先生在分析“万里赴戎机,……”一段时说:“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活,显得何等简练……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它不得”。蔡先生的分析说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这段概括的是木兰的战斗生活,而不是另有其人的“将军”;二是诗歌着墨极简,字字千金。试想,似这等惜墨如金的春秋笔法,怎可能会旁逸斜出,走一下“偏锋”呢?其实这两点大家都能达到共识,认可了这两点,那么“将军”即木兰,也就应当得到了认同。
诗歌故事情节的传奇构想,艺术手法的浪漫主义表现,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欣赏、仰慕、歌颂这可敬可爱的至善至美,不愿看到美好事物的毁灭(将军之死),诗歌也尽力回避血与火的战争写实,我们就更不要死抠字面意思,硬要翻译出一些大煞风景、给人添堵的文字来。
以上所见与编著者商榷,并与执教此诗者交流。
编辑短评:“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二句的译法,素有争议。本文作者的观点并非别出心裁。那么,文中列出的几条“合理性”是否成立呢?(温立三)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xiaceyuwenjiaocan/48846.html
-
【《真正的英雄》主要内容】《真正的英雄》学习要点详细阅读
《真正的英雄》 写作背景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全国上下悲痛万分,纷纷哀悼;全世界为之震惊。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
-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学习要点详细阅读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古代神话人物。《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
-
冰心《观舞记》_《观舞记》学习要点详细阅读
《观舞记》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州。父亲是一位开明的海军军官,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七、八年,大海给她留下很深印象。1911年就读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入京就读教会学校,形成其爱的哲学。192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燕...
-
《散步》意境美的理由|浅谈《散步》的意境美详细阅读
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贮满诗意。作家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欢愉、深沉的真挚感情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创造出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美。其美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形象美 文学作品要获得长留于世的艺术生命,就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散步》,不仅字里行间荡漾着一家三代...
-
[义教教科书七上语文]义教语文七下教学用书:音乐巨人贝多芬详细阅读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
-
[义教教科书七上语文]义教语文七下教学用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详细阅读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二单元详细阅读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它们分别是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龈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
-
[义教教科书七上语文]义教语文七下教学用书: 观舞记详细阅读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详细阅读
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经历过成长,或正在成长。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并不相同、美国有一部一百多集的情景喜剧,叫长的烦恼》,曾经在黄金时段播出,吸引了很多很多的人,享有很高的收视率。剧中三个调皮可爱不断长大的孩子,他们有欢乐,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一个...
-
义教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义教语文八上教学用书:致老师们详细阅读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但愿它能成为老师们的好帮手。一、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以《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