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12.科学与艺术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皆(jiē) 婵娟(chán) 结晶(jīng) 奠定(diàn)2.形近字┏遍(biàn)普遍     ┏跨(kuà)跨越    ┏狭(xiá)狭窄     ┣蝙(biān)蝙蝠     ┣挎(kuà)挎包    ┃ ┗偏(piān)偏僻     ┗胯(kuà)胯下    ┗峡(xiá)峡谷3.多音字 ┏(mì)神秘     ┏(bǎ)把持       ┏(diào)调动   秘┫             把┫               调┫       ┗(bì)秘鲁     ┗(bà)花把儿     ┗(tiáo)调笑4.词语解释【潜 意 识】又称下意识。心理学上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婵  娟】指月亮。【咏  诵】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的颂读。【抽  象】从许多事物中传诵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结  晶】比喻珍贵的成果。【奠  定】使稳固,使安定。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获得者。(2)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见古时月。(4)苏轼《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李政道  物理学 诺贝尔奖(2)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把酒问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4)《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课文学习1.作者回顾【明确】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2.题目解说【明确】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1234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4.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5.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本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三个为部分。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2)结构图表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           ┏ 提出论点 ┗共同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 开门见山               ┃          ┏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科学与艺术 ┫ 具体论证 ┗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举例论证           ┃          ┏科学和艺术的普遍性不完全相同 ┓             ┗ 综合论述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智慧、情感   ┛ 道理论证三、深入探究1.谈谈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2.写作特点分析【明确】(1)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本文逻辑性很强,本文先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然后分别论述“艺术”和“科学”的两个方面,而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又都是先论述创造力,再论述普遍性,最后再综合论述艺术和科学的相同点。这种条理分明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1234(2)摆事实,讲道理,高屋建瓴,分析精辟。文章第9、10自然段就是先讲道理,再摆事实,论证了科学的普遍性。第9自然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第10自然段举例论证第9自然段的观点,然后举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了“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既用典型实例证明了科学的普遍性,也对读者进行了一次近代知识的教育。3.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明确】 ①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②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明确】①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分析: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②科学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分析: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明确】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四、课内阅读《科学与艺术》李政道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1234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语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根据上文简要说明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2.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证明了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3.作者说“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你能举出实例证明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吗?4.在同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与划线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5.末段“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什么?【参考答案】1.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2.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3.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4.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为两句话是比较科学家和艺术家相同的方面,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于说明问题,便于读者理解。 5.比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168.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