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两首原文|乡愁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送别诗三首》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乡愁诗两首》《送别诗三首》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岑参céns hēn   相逢féng          怯qiè        歧路qí       曛xūn浥yì                朝雨zhāo         城阙què    宦游huàn   2. 词语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路漫漫:路途遥远迷漫。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龙钟:淋漓。 相逢:相遇。 传语:托你捎个口信。 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怯:畏缩,提心吊胆。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 客舍:旅店。 少府:唐代对县尉的敬称。 之任:赴任。 蜀州:在今四川崇庆。 城阙:阙,帝王宫门前的望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辅:护卫。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秦国发源地。 风烟:指自然景色。 五津:指五个渡口。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比邻:近邻。 无为:不要。 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 儿女:这里指年轻人。 沾巾:沾湿衣服。 董大:高适的友人。可能是盛唐音乐家董庭兰, 排行第一, 故称。 黄云:形容风沙遮天蔽日之景。 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 3. 作者 岑参(715—769),江陵(今属湖北)人。有《岑嘉州诗集》。岑参曾两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库车),第二次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岑参的想象力丰富,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岑参以边塞诗著称。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诗人。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李白、杜甫结交。有《高常侍集》。(二)阅读能力目标 1. 感受诗中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之感的情意。 2. 理解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具体细致地写景状物,特别是比喻的巧妙设计。 (四)思想教育 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会诗中蕴藏的情感。 三. 教师建议 《乡愁诗两首》 《逢入京使》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渡汉江》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居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 《送别诗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诗歌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别董大》前两句写严酷的冬景。后两句以劝慰的语气, 勉励他不要因为环境艰苦,旅途寂寞而悲愁, 而要看到四海之内有知音。12345四. 课文讲解

《乡愁诗两首》 (一)文章主旨 《逢入京使》诗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此诗抒发了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及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渡汉江》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二)文章思路 《逢入京使》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渡汉江》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残酷的现实。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急切的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三)重点语句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分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虽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分析  作者贬居岭外,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四)写作特点《逢入京使》以本色的语言,质朴的形式,表达了游子深厚的思乡之情。开头两句以“路漫漫”,写离乡之远;以泪湿双袖,写思乡之悲,都极真切深挚。后两句写遇到入京人,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更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渡汉江》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苦闷的感情。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送别诗三首》 (一)文章主旨 《送元二使安西》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别董大》这是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表明了作者与董大友情之真挚, 也反映出诗人质朴、豪爽、开朗、达观的情怀。(二)文章思路 《送元二使安西》前二句起兴。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知己难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一句写长安的形势,也是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写要去的地方—蜀州。从第三句到第八句是诗人的直接议论。第三、四句写眼前之情,是说在京、之蜀,离别之意彼此相同,不要因为之任蜀地就满怀愁绪。“与君”、“同是”两句,写得恳挚、亲切,十分感人。 《别董大》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12345(三)重点语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分析“西出阳关”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以上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分析《别董大》是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佳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四)写作特点《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   朴素无华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别董大》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悲壮却不凄凉。这时以内心来体验眼前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对友人的叮咛质朴无华却深厚真挚,给友人以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乡愁是人们永久的情结。如:《渡汉江》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二题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第四题   如:《赠汪伦》,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12345【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积累运用。 1. 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 赏析下列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3. 简介下列作者。岑参 宋之问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1. 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                 ,                 。2.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的;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                            来表达感情的。3. 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1.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2. 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试题答案】一、1.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怯:畏缩,提心吊胆。 2.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居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有《岑嘉州诗集》。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12345二、(一) 1.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2. 写夏景或忆春水;今昔对比。 3.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二)1.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2.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969.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