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九(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一、语文版议论文课文目录
   八(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0.*谈语言(王力) 
   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2.*懒惰的智慧(凯利)
   八(下)第四单元(演讲稿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5.*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 
   九(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11.*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九(下)第三单元(序和跋)
   9.《家》的序和跋(巴金)        10.读《堂吉诃德》(海涅) 
   11.*永远新生(吴冠中)         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二、九(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9-1-0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重点词语】
   地大物博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引出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分析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实质,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摆事实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9),作者针对陈词滥调,作出剖析,从表面看,是那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者失掉了自信力,而那“地底下”的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解读“人”】
   这篇杂文使用了许多“人”字句,其所指对象有所不同。如: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指guo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指guo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人”指guo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5.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123
   6.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上边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等几类人。
   7.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一部分人”即少数人,指guo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8.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的中国人民。
   这些“人”所指各不相同,但都无不寄予着作者强烈的褒贬感情。
   【品析语言】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又如第2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部分中国人的赞美歌颂,显示出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国的脊梁”指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理解论证】
   1.采用立驳结合的论证方式。课文第二部分直接反驳谬误论据,是驳论。第三部分间接反驳谬误论点,从正面立论,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立驳结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2.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第3、4段结合事实讲道理,第7、8段主要采用了事实论证。另外,文章还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第7段“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9段:“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9-1-10吴汉何尝杀妻
   【字形字音】
   篡(cuàn)位 自刎(wěn) 典籍(jí) 记载(zǎi) 冤(yuān)家 无稽(jī)
   祠(cí)堂 捏(niē)造 校(jiào)订 死心塌(tā)地
   【主要内容和推理过程】
   
   
   
   
   
   9-1-11*大小猫洞
   【重点词语】 仆役 下马威 前呼后拥123
   【故事道理】
   大科学家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引出了开猫洞应该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故事中的人代表管理者,故事中的猫代表有需要的人;从“猫”出发的实质是满足了人的需求,从“人”出发的实质是满足了管理者的需求。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像大科学家牛顿那样,开两个“猫洞”。
   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出了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标准还是以国为标准的道理——门的开设以国为标准,就应该像故事中的晏子那样从实际出发,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门的开设以人为标准,就像楚国那样,以人的高矮为标准,即以人的等级为标准。
   总之,作者通过故事告诉大家,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本。
   【行文思路】
   讲述并分析大科学家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讲述并分析晏子使楚的故事——文庙的门和桥以人的等级为标准——北大的门和桥人人可过——小结:故事里面有道理。
   
   9-1-12*世上没有傻问题
   【重点词语】 疏忽 脆弱 深奥
   【文章结构】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236.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