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对方薄弱环节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教学方法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讨论课文意蕴,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其次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划、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对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不妨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课文和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单元我们从《雪》一文中读到鲁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样有着不屈服于黑暗现实、独自抗争、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由刚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导入,学生印象深刻,便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23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驳论文,所以有关知识老师一定要讲清楚、透彻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课文) 
三.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读一读,并挑选较难写的字写一写。 
玄(xuán)虚    慨(kǎi)叹     诬(wū)蔑(miè)     诓(kuāng) 骗      
省(xǐng)悟   搽(chá)    渺(miǎo)茫    脊梁( jǐ ) 
怀古伤今     自欺欺人     为民请命 
(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地记忆,认认真真地书写,自觉积累的习惯。)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朗读全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勾划: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第1题:对方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之所以以为他是错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又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第2题: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精读课文,讨论探究 
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四人小组讨论探究,建议学生多读重点段落,结合具体段落作出分析,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明确作者用两种方法来驳斥对方观点: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说的不是自信力的问题,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直接批驳。 
2.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与对方观点针锋相对。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等于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是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7、8两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许多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了“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语言魅力 
问题:这篇文章战斗性语言表现在哪里?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代表了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因此应引导学生自由选读,举出一些典型语句,通过声请并茂的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要注意结合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句子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爸弧保杌媪艘桓毖鋈吮窍ⅰ⒆ゾ让静莸男蜗螅弧耙晃丁保袒顺撩杂谄渲胁荒茏园危绻滩换难印u庑┘馊衿美钡挠镅裕蜩蛉缟鼗隽吮勐壅叩牧称祝琳吡粝律羁逃∠蟆?nbsp; 123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七、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你们将成为“新中国的脊梁”, 相信自己,你们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论据是真,但不能证明论点 
错误         直接反驳             正确 
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间接反驳我: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话表演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精选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精选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训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能力测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学评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基础训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上一篇:《事事关心》教案、练习

下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2)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124.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