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何尝杀妻》驳论据|《吴汉何尝杀妻》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6-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自刎w n割颈部自杀。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典籍j :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殊不知:竟不知道。
给事:供职。
无稽j :毫无根据。稽:查考。
让:责怪,埋怨。
校ji o:订正。
质厚:朴实厚道。
造次:匆忙,仓促。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建福州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从小酷爱文学艺术,18岁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gong产党。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
他的一生是悲壮的。他毕生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写过大量热情讴歌和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文化大革命开始的5月18日自尽于家中。
3.背景链接
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邀请,以倡导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为宗旨,开设《燕山夜话》专栏。此后又与昊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发表了大量切中时弊的杂文。这些杂文旗帜鲜明,妙趣横生,寓意深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当时全国许多报纸都仿效此举,开设杂文专栏,为当时的舆论界和文艺界开了一道亮色、注入了一股生气。六十年代《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曾分别结集出版,引起强烈反响。“文革”时,此书被批为“黑书”、“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对邓拓等人的批判被称之为“砸烂三家村”。邓拓成为“文革”文字狱的第一个受害者。1977年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燕山夜话》,此书将《三家村札记》中的文章也一并收入。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有力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不可帮编乱造。
文章标题“吴汉何尝杀妻”中“何尝”二字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学习本文不仅要澄清具体史实“吴汉何尝杀妻”,更重要的是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即作者通过这一具体史实的论证,得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这就告诫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应该辨明真伪,以免上当。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第二部分(2-8),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本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简述“吴汉杀妻”的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
第二层(3-8),引用丰富的史料,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1234567
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写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作者的观点是历史剧不能帮编乱造。
三、写作方法
1、以丰富的史料,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
如:⑴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⑵《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⑶“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⑷《东观记》载“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⑸“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证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如⑵⑶⑷⑸,又有对史料的总体把握如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史料的总体把握,而另四则具体把握,尽管用了颇多笔墨,但它们都是对整体把握的佐证。
2.用简洁的语言引述剧情。
如:课文第二段引述《吴汉杀妻》一剧的剧情,语言非常简洁。
《吴汉杀妻》一出戏内容并不算少,剧本有上万字,然而作者只用二三百字就叙述清楚了。这是因为作者去掉了与论述中心无关的情节,只交待那些必要的情节。这样写符合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其语言特点是简洁,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它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
四、问题探究
1、本文用大量的史料为论据,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些项是最重要的?
四则具体史料中的任何一则的说服力都是不够的,四则史料合在一起,说服力仍然是不够的,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和与此相关的“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而四则具体史料,对“吴汉何尝杀妻”都有一定的支持度。
就历史考证而言,“说有容易说无难”。因为说有这么回事,一个材料就能证明,当然为防孤记之陋,人们也尽可能地多找材料。但是说没有这回事,即使材料有很多,也未必能证明。例如研究《红楼梦》的语言,说有某个词,能找出一两个例子就可以了,然而要说《红楼梦》没有某个词,就必须把《红楼梦》从头到尾查一遍。同理,说吴汉杀妻,只要有一个史料,就是有根据的,而要说吴汉未曾杀妻,即使有许多史料,其中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仍缺乏说服力。因为人们要说这些地方没有记载,你能保证别的地方没有记载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所举的四则具体史料,尽管其中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仍是不足为据的。因此,本文的最重要的论据并不是这四则具体史料,而是对史料总体把握的那两项。因此,尽管本文用了许多笔墨写四则具体史料,本文的论证方式却不是归纳论证,而是演绎论证。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四则具体史料呢?因为,史实的澄清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对史料的量的把握,而且需要对于史料的质的分析。这四则具体史料的价值就在于,其内容都支持或倾向于吴汉未曾杀妻的看法,而不支持、不倾向于吴汉杀妻的说法。1234567
理清本文的逻辑结构,对于我们议论文特别是驳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文章从旧戏《吴汉杀妻》谈起,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并且告诫我们“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澄清“吴汉何尝杀妻”的具体历史史实,为吴汉平反,而是借对它的澄清来指导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认识,为现实生活服务。可见作者写此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⑵重点句:⑴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这是文章的一个重要论据,因为“完全找不到”事实根据,所以,吴汉没有杀妻,而旧戏演出“吴汉杀妻”不是事实,是杜撰,无根据的。接着文章引用四则史料加以佐证,这里运用演绎推理论证。⑵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要论据,与上文论据相关联:因为“找不到”事实根据,所以没有杀妻;假设“杀妻”,必定有记载,因为《后汉书》没有记载,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⑶总结句:从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假若要把吴汉的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完全照《后汉书》记载的史实,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出像《吴汉杀妻》这样的剧本。照应文章开头,深化中心,写了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作者的观点是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由开篇的看戏到结尾的写戏,仍有现实意义,为现实服务,这体现了《燕山夜话》的宗旨。
⑷过渡句:(1)这个故事情节,根本不合历史事实。这句话是由引论部分到本论部分的自然过渡,上段简述剧情,写了舞台艺术的真实,本段开始引经据典写历史的真实。(2)如果对于《后汉书》的记载还认为不足的话,那么,我还可以举出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的一段文字做证明。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进行过渡,体现了议论文的逻辑性,从上文“吴汉的家庭关系很正常”的史实,过渡到“吴汉的夫人名位也很正常”的史实,从这两个方面论证“吴汉”不可能“杀妻”。
【练习解答】
一、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论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主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二、1、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家里贫穷,在县里供职做亭长。王莽末年,因为宾客触犯了法律,就逃命到了渔阳。(因)因资财缺乏,(于是)*贩卖马匹为业。往来于燕蓟之间,所到之处都与豪杰之士结交。
2、吴汉曾经出征,妻子在后方置买了田地。昊汉回来(后),责怪她说:“军队在外打仗,将士的给养都不够,你在后方为什么还要买这么多田宅呢?”于是(把田宅)都分给了兄弟亲戚家。
3、吴汉只修筑里宅,不建大宅子。夫人先死,简单地埋在小坟里,不修筑祠堂。1234567
4、(吴汉)为人朴实厚道不善言辞,匆忙时就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略
【类文品析】

     不求甚解
       邓拓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    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    丢了他说的后一句,    ,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讲道理的非议。
①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②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③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④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⑤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⑥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⑦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心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太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234567
1.给加线字注音。
暂时(  ) 豁然(  )
2.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文中所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3.在文中绕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依次是(  )(  )(  )
a.虽然  b.往往  c.偶而  d.而且  e.而  f.所以  c.因此
4.文中在追溯“不求甚解’’的出处时,引用了《五柳先生传》中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5.第3段的主旨句是哪句?(标出序号即可)
6.文中在具体论述“不求甚解”的含义时,作者引用了哪两个事例?
(1)
(2)
7、对文末“开卷有益”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8.根据“不求甚解”的正确含义,本文在论述读书的方法时,又具体论述了哪两种方法?
(1)
(2)
9.文中对“不求甚解”四字含义的概括有两层,请指出。


(参考答案:1.略 2.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3.bec 4、指读书重在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每当读到妙处时,便高兴得忘记吃了。 5.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6.(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在读马克思著作时的曲解。(2)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 7.读书便会从中受益。 8.(1)不能死抠一字一句而因小失大。不应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2)看不懂的书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达到理解。 9.(1)虚心。(2)读书的方法。)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捏造(  ) 校订(  ) 确凿(  ) 篡位(  ) 自刎(  )
2、翻译下列语句。
⑴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⑵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3、本文引用了四则史料,各是从哪一方面驳斥《斩经堂》的情节的?




4、你认为如何看待历史题材的文学样式?(如电影、电视剧等)


5、本文作者   ,笔名   。
二、同步解读
⑴然而,这些证明还不够有力,还不足以推翻“杀妻”之说,必定要从正面找出更有力的证明材料,才可以令人心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妇关系到底怎样?
⑵上述《后汉书》《吴汉传》中,有一段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重要叙述。它写道:“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由此可见,吴汉的家庭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过“杀妻”之类的变故。
⑶如果对于《后汉书》的记载还认为不足的话,那末,我还可以举出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的一段文字做证明。刘珍是后汉安帝永初年间的史官,曾奉诏校定东观诸书,并且负责编辑建武以后的名臣列传。他的著述自然是可*的。据他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这样看来,吴汉的夫人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
⑷而且,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这又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斩经堂》的人物。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末,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⑸从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假若要把吴汉的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完全照《后汉书》记载的史实,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出象《吴汉杀妻》这样的剧本。1234567
6、选文第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8、给“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选择正确的译文(  )
a、吴汉曾经出去征战,妻子在他后边买了田地产业。
b、吴汉尝试着出征,他的妻子在他走后置买了田业。
c、吴汉曾经出外征战,妻子在他出征后在家里置买了田地产业。
d、吴汉曾经出外征战,妻子和儿子在他出征后置买了田地产业。
9、你知道《后汉书》的作者是谁吗?

10、第三段证明了什么?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11、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你能举出电视剧中违背历史史实之处吗?


三、美文赏读
     “露马脚”考辨
俗语所谓“露马脚”,意为隐蔽的事实真相泄露出来了。可是,这一俗语往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马脚”从来是“露”在外面的,其真实语义与该俗语的字面意义了不相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人无法解释这一俗语,于是民间编造了一个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出身,当过牛倌,做过和尚,与平民出身的姑娘马氏结了婚。朱元璋后来参加农民起义,最终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马姑娘自然成了马皇后。
马氏系平民出身,早年未曾缠过脚。当了皇后之后,囿于传统的封建习俗,常因脚大而苦恼。因此,人前人后,行动格外小心,常穿拖地长裙,将一双大脚藏而不露。
一日,马皇后乘轿穿过金陵街头。人们见是马皇后出巡,纷纷驻足观看。此时,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赫然在目!风闻马皇后脚大的人,这回见到了事实。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满京城的人都知道马皇后有一双大脚。此后,凡是——,或者——,人们就称之为“露马脚”。
这一传闻,俨然是“露马脚”一语的绝好注解。查诸史实,亦非无稽之谈。明代徐桢卿《剪胜野闻》载:“明太祖时,民间风俗上元夜均以隐语相嬉。有人画一妇人,赤脚,怀抱一大西瓜。”隐喻“淮西妇女好大脚”。马皇后系淮西人,天生一双大脚,朱皇帝认为此画嘲讽他的马皇后。于是,天威大怒,次日竟令军士“大戮居民,空其室”。
可是,一加追寻,查查“露马脚”一语的使用实情,—上述传闻就站不住脚了。
佚名元曲《陈州粜米》有句云:“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闻,这一来则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上溯宋代,我们甚至可以查到“露驴脚”一语。北宋《续传灯录》卷二十:“后来风幡事起,卷簟义彰,佛手难藏,驴脚自露。”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二条书证。据此可以断言,“露马脚”一语绝非源于马皇后,而是别有所本。
鲁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来”一语,看来先生是明白其出处的。事实上,“露马脚”正是与古代用马(或驴)假扮麒麟的游戏有关。
麒麟与龙、凤、龟并称“四灵”,是古人心目中的瑞兽、仁兽。古代节日庆典或祭祀时,往往有一种活动:将描画装扮好的麒麟皮披于马(驴)身上游戏。马脚部分自然难于严密包裹,而一旦包裹不严,即显露真相。这一活动唐代已有,不过多以驴子装扮。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卷九引张(上族下鸟)《朝野佥载》:“唐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其去皮,还是驴耳。无德而失紫,何以异是。’”楦,鞋植头,塞于鞋内之木制模型,此处指裹于麒麟皮中的驴子,代指虚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马装扮麒麟。黄庭坚《和刘编修潜夫读近报蒋岘被逐》诗云:“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辈高腾驽骥吟。”(别人只夸耀外表文采,我辈只是像马一样不懈努力。)1234567
“露马脚”一语当源于此。
12.第一段中说“这一俗语往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目的是什么?

13.第二段中有一个词语说明对“露马脚”来历的第一种解释是不科学的,这个词语是  。第六段中有一句话与之相照应,这句话是     。
14.第八段结尾说“据此可以断言……绝非源于马皇后,而是别有所本”,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15.第七段“一加追寻,查查……上述传闻就站不住脚了”等语说明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     。
16.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根据四、五段内容,在第五段横线上填写合适钓内容,可填“不欲人知的事泄露了”、“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
b.第六段中再引《剪胜野闻》中的记载,其目的是补充论据,说明“露马脚”的来历的确与马皇后有关。
c.第十段中两次引用史料记载,其目的在于说明马(或驴)假扮麒麟这一游戏的真实存在,说明“露马脚”一语的真实出处。
d.第九段中引用鲁迅文中语句,其目的在于引出下文的说明,并证明下一说法的正确。
17.考辨能发现真伪、是非,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中的“毒”本应为“度”;“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后句为“粮要解营”。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自拟出一道题目,并作出解答。
题目:
解答: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1884.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