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任什么飞】天高任“美”飞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5-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双促双发教学典型个案

 

 

一、设计意图

《黄鹂》是孙犁先生的散文名篇,近年选为高一的语文教材。不少资料认为(包括《教师教学用书》),《黄鹂》一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黄鹂来象征文学乃至文艺,言近旨远,寓意深刻,几乎成了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深刻的反思录。在这类观点的笼罩下,黄鹂的一举一动都与文学史密不可分----根据时间的推移,黄鹂忽而象征“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忽而象征抗战文艺,忽而象征文艺大军,忽而象征文艺美学和文艺前途……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在太湖之滨“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竟然意味着对中国文艺发展前途的乐观预示。

不能说上述说法毫无道理,然而,总觉得整体上过于牵强。在同一篇文章中,黄鹂的象征意义不断变化,这既不符合象征的要义,显得逻辑混乱,令人无所适从,也不切合文章实际。在太湖之滨,作者明明已经“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怎能说是“乐观预示”呢?“看到了”,即意味着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而“预示”则是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前者表示“已然”,后者表示“将然”,两者怎能混为一谈?况且,作者在初次见到黄鹂以后,立即在下一段展开了总领全文的议论:“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而在课文结尾,作者又把在太湖之滨“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视为“极致”,从而提炼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哲理。由此可见,黄鹂象征美好的事物,这不仅能成为持之有故的一家之言,而且比认为黄鹂象征文学或文艺更符合课文实际。退一步说,即使“美好说”和“文艺说”可以并存,而着眼于组织教学的可行性和中学生的认识水平,“美好说”不仅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而且也更能体现“双促双发”的教学宗旨----通过感悟生活、品味经典、咀嚼美感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惟其如此,我决定依据“双促双发”之“两翼双线八课型”的课题模式,借助“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这两条红线,把《黄鹂》设计成一堂“启迪美的心智,陶冶美的情操,展开美的双翅,翱翔美的天空”的美学熏陶精品课。

二、设计提要

1、本设计以“美”为线索,包括步入美的殿堂(导入  )、感受美的形象(唐诗中的黄鹂)、理解美的意义(理解内容)、珍爱美的事物(分析人物)、品味美的语言(品味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创造美丽)、收获美的创造(收获美丽)、回味美的熏陶(结束语)等几个教学步骤 。

2、实施本设计需要一个课时。实施之前,还需安排一节早自习的预习,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词;思考黄鹂的象征意义和课文的哲理;尝试背诵最后五段;

3、因本设计容量较大,步骤较多,因此必须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以节省板书时间。

三、设计实施

【导入  】

导入  一:根据屏幕,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要学习《黄鹂》,那么,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可爱的小鸟。

导入  二:(展示黄鹂插图极其文字说明)黄鹂,也叫黄莺。羽毛金黄,鸟喙淡红,自眼部到头后部呈黑色。叫声婉转,捕食害虫。

导入  三:根据插图和文字说明,我们已经知道,黄鹂形态好看,叫声好听,对人类有好处,完全可以评上鸟类中的“三好生”。不仅如此,黄鹂还是诗人的爱物,不少诗人都表达了对黄鹂的喜爱。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

【第一步骤:唐诗中的黄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第二步骤:理解内容】

1、根据地点的变换和情节的相对完整,课文总共几次写到黄鹂?

(1)阜平山村(2)青岛海滨(3)杨树林中(4)街头鸟市(5)太湖之滨

2、黄鹂五次出场,各显露什么样的姿态或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作者各表现出怎样不同的心态?

山村--声音诱人、色彩美丽--喜爱

海滨--互相追逐、互相逗闹--高兴

林中--险遭枪击、一去不返--惋惜

鸟市--被人玩弄、神气凄惨--愤怒

太湖--自由自在、安居乐业--赞美

3、黄鹂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证据何在?

黄鹂象征美好的事物,证据是第3段的议论。

4、黄鹂五次出场,是不是都达到了极致?

只有第五次才达到极致。

5、为什么第五次达到了极致?课文中有相应的提示吗?

太湖的景色和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6、黄鹂前四次出场,为什么不能算是达到了极致?

第1次:抗战期间,并不太平。

第2次:虽很安静,却近荒凉。

第3次:险遭枪击,已成惊弓。

第4次:无端遭囚,被人玩弄。

总之,这里既不能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也不能让黄鹂安居乐业。

7、怎样理解“景物一体”?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

通俗的说,就是“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环境融为一体”。

8、课文结句是“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其中这指代什么?请用四字回答。

景物一体。

9、这句话暗示着艺术创作长期处于怎样的环境?

环境--难如人意,未达极致。

对此,作者感到遗憾、惋惜,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10、在最后几段中,作者悟出了哪些哲理?(回答请不超过25字)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第三步骤:分析人物】

11、海鸥与黄鹂看似无关,课文为何要穿插射杀海鸥的情节?

海鸥与黄鹂都象征美好的事物。穿插射鸥的情节,正是为了谴责毁灭美好事物的行径,反证作者对美的“狂热”追求。

12、射鸥者与卖笼人本质上是不是同一类人?

两人都是美的毁灭者。相比之下,射鸥者更残忍,卖笼人更愚昧。

13、作者认为,史同志能在兴头上照顾旁人的品质很难得,那么是不是应当肯定史同志?为什么?

史同志居然为养病而打鸟,以打鸟、杀生、害美为兴头,同样是美的毁灭者,当然也应当受到良知和正义的谴责。

【第四步骤:品味语言】

14、课文最后5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

引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对偶--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

拟人--安居乐业

排比--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15、“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中的杂与乱怎样理解?既杂又乱,还称得上美吗?

杂,五色相会也;乱,纷也。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意即鲜花盛开,小鸟齐飞。

可见,古文中的杂与乱并非今语中的杂乱,不能以今释古。

16、以黄鹂为对象,模仿“虎啸深山......”的句式,说一个四字短语,表现事物的极致。

莺啼春雨(雨露)

莺翔朝霞(彩虹)

17、齐读最后五段,再次领悟哲理,品味语言。

【第五步骤:创造美丽】

18、描写一段“黄鹂鸣春”的文字,要求具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字数不限。

【第六步骤:收获美丽】

(展示几则学生写作的文字之后,再展示预先录入的习作片断)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春风荡漾的翠柳丛中,两只红嘴黄鹂正细细梳理着软缎似的羽毛,晶亮的大眼睛,嫩红的小脚爪,一身金灿灿的外套,活脱脱一对圆溜溜的小绒球。稍后,小绒球变成了小三角,并唱起了清脆婉转的《迎春曲》。原来,小黄鹂已梳洗完毕,正伸长脖颈,亮开歌喉,登台表演呢......

(先后播放两段插入的FLASH:徐志摩的诗歌《黄鹂》和音乐《蜗牛与黄鹂鸟》)

【第七步骤: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美丽的黄鹂,欣赏了美丽的图片以及美妙的诗文和音乐,进行了一次美的巡礼。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际,让我们再次沐浴美的阳光。

愿我们共同拥有--

追求美的心灵

欣赏美的眼睛

珍爱美的良知

创造美的激情

四、课后总结

1、本课上得很成功,整节课始终围绕“美”做文章。首先,用美丽的黄鹂图片导入  课文,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接着,通过《唐诗中的黄鹂》这一步骤,进一步开阔学生美的视野。随后,在《理解内容》和《分析人物》这两个环节中,通过正面发掘和反面批判,学生对美的理解就从感性深入到理性的层面。而在《品味语言》的环节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学生进行美的点拨和熏陶。接着,课堂从阅读转入写作,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创造美的能力。最后,在学生沉浸于对美的诗歌和音乐进行欣赏之时,在学生收获美的激情即将处于巅峰之际,运用充满诗意美的语言结束教学,使学生心中的美感“更上一层楼”,并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课有限而美无涯”的余韵。

2、在课堂上,最精彩的场面是对第13题的回答。对于史同志的行为,有人肯定,有人否定。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统一了认识:既然黄鹂象征美好的事物,那么,企图射杀黄鹂就是企图毁灭美、摧残美,无论史同志有多少其他“很难得”的品质,也无法掩盖他企图毁灭美、摧残美的过失。通过这场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珍爱美的良知”,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我设计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一番辩证思维:由于作者认为史同志能在兴头上照顾旁人的品质很难得,所以,从字面上看,作者不仅并未谴责史同志打鸟,反而有肯定他“照顾旁人”的意味。但是,只要紧紧抓住“黄鹂象征美好的事物”这把钥匙,就能透过字面的迷雾,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推而广之,无论是设计一个题,还是设计一节课,只要不落俗套,力求创新,就一定能实现“双促双发”的目标。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0592.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