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书人教版_高一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示例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5-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明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

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雪夜入蔡州》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0591.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