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宣传日是哪天】头顶爱国主义的天,脚踏语言实践的地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5-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名师陈建先《钱学森》教学赏析


听了陈建先老师的《钱学森》一课,不由得心潮起伏。爱国主义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潜在的情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唤醒,张扬人们潜在的善。语文教育是什么?语文教育是充分挖掘文本的育人魅力,净化和陶冶人的灵魂。陈老师的这堂课,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课堂上,孩子们大声地读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动情地唱出《我的中国心》,高声地喊出“我爱你,中国!”,再深情地诉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是孩子们的爱国情结的觉醒,爱国热情的迸发,爱国激情的宣泄!这里,我们明白了“其言皆出于我之口”、“物我合一”的境界了。

爱祖国是孩子人生画布上应该染上的底色,钱学森在当时祖国那么贫穷和落后的情况下,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天之骄子的留学生一去不返,刨去种种客观原因,我想,在他们的人生画布的底色上缺了至关重要的一色,这种颜色应该在孩提时代去着,爱国的种子应该洒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上。陈老师深知肩上承担着育人担子的分量,胸中激荡那颗澎湃的中国心,毅然地带着孩子们走进文本,借助文本,朗诵表白,浓墨重彩挥洒“爱国”两个大字!

爱国是一方天空,陈老师头顶着这块天空;但爱国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在教学中要有个实实在在的承载,这个承载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爱国的说教是悬空的,陈老师没有悬空,而是脚踏语言实践的地。

一、语言实践之一——读进去,读出来

所谓语言实践,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再简单的说就是带领孩子读书,反复品味,切己体察,读出文本的味来,读出融入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前者是读进去,后者是读出来。例如,陈老师在指导学生读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句话时是典型的三个层次:即“读——说——读”。①读进去,你看孩子们带着自己读课文的初步认识去读,“我是中国人。……”这是停留在文字层面上的。②说出来,“读了这句话想到什么?” 生:“想到一首歌《我的中国心》。”这是唤醒生活积累。“能唱吗?”孩子唱了,这就激活了生活情感,可以说,此时的《我的中国心》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与文本人物钱学森连了在一起。“唱过后有什么感觉?”生说“想喊:我爱你――中国”,这是孩子内心情感的宣泄,替钱学森发自内心的喊。③读出来,最后回到了读书,“我是中国人……”这里融入自我情感的读,即文本情感与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了一体的读,使这句话富有了丰富的内涵。这一读、二说、三唱、四喊、五读,就是整个语言实践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了“言”,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每个字、每个词蕴含的文字魅力,得了“意”,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

二、语言实践之二——有效文字训练

语言实践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的理念支撑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两者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个方面,那么语言就是这一枚硬币。语言实践作为学习语言的主要活动,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文本中文字的训练内容,而且这个内容是语言实践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综观陈建先老师的这堂课,在文字的训练上是扎扎实实的。①有机地强调识字,如“赴”、“裕”字的识写②强调多音字“”兴、“露”字的读音,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③强调词语的理解,如“魂牵梦绕”、“归心似箭”等词语的理解是调动生活积累及文本信息来注释这些关键词的。这是语言实践的词语训练,它与以往的机械训练有着本质区别,表现在解释词意上,机械训练是脱离文本的空洞的定义解释定义,而语言实践中的词语理解是放在课文及学生的生活大背景下进行的。你看,陈老师对“魂牵梦绕”一词的处理是多么的浓墨重彩,就可以知道了。全篇都是在围绕“魂牵梦绕”这个词展开,全篇也都在为这个词作注释。同样“五个师”、“五年的漫长岁月”。这两个常见词的理解,陈老师采用了不厌其烦地“算帐”。如:

生: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这是说明他是个威力无比的人才。

师:五个师多少人知道吗?

生:500人。

师:太少了!

生:5000人。

师:我来告诉你。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五个师多少人?

生:按甲种师是50000人,乙种师25000人。

师:至少25000人啊!钱学森至少赶得上25000人!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这里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要算这笔帐了吧,空洞的数字化成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的东西。

同样对“五年的漫长岁月”陈老师的算帐精确到天,精确到小时、 精确到节课 、精确到分秒,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这样,形象地注释了“漫长”、注释了为什么“归心似箭”、“魂牵梦绕”。

字词的学习是学习文章最本位的东西,抓不住对字词句的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根本,陈老师不仅是站在地上,而且是把根扎在泥土里。

三、语言实践之三——让学生得言

陈老师高举着人文主义的大旗,课堂上奏响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引领着学生深情地倾诉,慷慨地告白;但是他没有忘记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之时,对文本本身写法的学习和借鉴,让学生得言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前面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是其中一部分。本课例中还有一处让学生领悟对比的写法也是他浓墨重彩的地方。请看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节写了钱学森的话,还写了谁的话?

生:留学生的。

师:为什么要写留学生的?

生:因为留学生的话正好是个对比。

师:就是说,留学生的话和钱学森的话正好是个对比,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就更能突出钱学森的爱国心!

生:一对比,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就显得更坚决了!

师:那我们找找看,课文里还有没有这样对比的写法?快速浏览一下?

学生这么一浏览,发现不少运用对比之处,“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是对比,说明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轮船的甲板”和“火箭的舱壁”作对比,说明钱学森归国心切!……这不经意的一个小插曲,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在为文之时的对比意识。

阅读教学就是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陈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动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他又带着学生走出文本,或说、或唱、或喊、或诵,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但陈老师的脚是踏实的,因为语言实践这个根被他牢牢地抓住了。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0376.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