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的教学视频]“弹力”教学实录

九年级物理教案 2016-03-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物理教案】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物理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宗旨。实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对人类知识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弹簧秤制作原理、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秤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案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播,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弹性、塑性的引出是本节课的第一个亮点。采用实验的形式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竞争的方式举例,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研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3.  探究弹簧秤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过程与方法1.  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2.  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支将化应用于初中、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1.  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2.  弹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弹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性的综合性教学法教具和媒体教师演示用:弹簧、直尺、弹簧秤、拉力器、气球、钩码(10个)学生实验用:学生3人一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粗导线、测力计、铜块各一个、钩码一组。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习提问  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哪些效果?  生:①改变物体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下面请同学们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侧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橡皮泥、粗导线、刻度尺五种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好,开始实验。  (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还处于好动的年龄,有强烈的动手欲望,一听到要做实验,立刻就会兴趣倍增,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生: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  三、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粗导线用力弯,变形。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3.直尺,用力压使其弯曲,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23说明:弹性的引出采取学生亲自实验、演示的办法完成。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这需要勇气和能力。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锻炼,在同学们眼中这是才能的体现,都想有这样的机会、都想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但勇气和能力的组合往往会导致很多同学退却。所以,能完成此任务的所有同学都应得到最大的鼓励,都获得了莫大的进步。这种机会老师一定要多多创造。)  生:共同点:这几种实验器材受力后都发生了形变。不同点:有的不受力后又恢复原状,有的失去力后则不能恢复原状。  师:不受力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  师:失去力不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  生:橡皮泥、粗导线。  师:弹簧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你给这种性质起个名称好吗?  生:弹性。  师:像橡皮泥、粗导线,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副板书:弹性、塑性)  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出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实例。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全班分成两组,来一个小比赛,各小组赶快准备,看哪一组同学举例多,而且恰当,多的、好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说明:采用竞争的方式、奖励的办法、鼓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广泛的实例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生:(非常踊跃地举例〕  弹性应用:蹦极、汽车减震、跳水跳板……  塑性应用:揉面团、用橡皮泥做小动物、把纸片揉成团……  〔小实验〕:老师拿出拉力器,找一个同学上来拉,并让全班同学观察这位同学的表情怎样。  生:很费力地拉开拉力器。  师:(边演示边问)拉开小弹簧为什么这么轻松?是不是不需要力?  生:需要的力小。  师:(边演示过问)压氢气球需不需要力?  生:需要力。  师:拉开弹簧、氢气球压扁都需要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有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都要产生一个力,同学们说我们把这种特殊性质的力叫什么力比较合适?  生:弹力。  师:(板书课题:2、弹力)  弹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出你知道的所有的例子。  生:弓箭、弹弓、拉力器、跳跳床、蹦极、弹簧秤(测力计)……  师:弹簧就是利用弹性来工作的器械。根据你对弹簧的了解,而且你现在也可以进一步用弹簧做实验,根据你对弹簧的认识,请说出你的科学猜想与假设。  (教师点拨:弹簧长度、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生:①拉力越大,弹簧越长。  ②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以上内容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要知道同学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应怎么办?  生:实验检验。  师:(演示实验)分别在大弹簧上挂1个、2个、3个200克的钩码,并记下指针没挂钩码时及每挂一次钩码时的位置。最后测量每次弹簧的长度及伸长的长度。并将结果填表: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生:①拉力越大,弹簧越长。

  ②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123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

  生:对。

  师: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原理,能否制成一种有用的工具为我们服务?

  生:弹簧秤。

  师:弹簧秤就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板书:弹簧秤及制成原理)这一原理制成的。关于弹簧秤的制作,你认为用哪些材料可以做成弹簧秤?桌上老师给同学准备了很多器材供大家选择,你想选用哪些器材制成弹簧秤呢?请你马上做出选择。

  生:木板、弹簧;木板、橡皮筋。

  师:材料已选好,就等着制作了。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你制出的弹簧秤很可能是没用的。你想怎样制作弹簧秤呢?请各小组马上讨论你们的制作方案,即具体制作步骤。

  (说明:在明确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生:(讨论后回答)

  1.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零刻线。

  2.挂钩码,画刻线。

  3.再挂钩码,再画刻线。

  师:有无其他办法?

  生:1.定零刻线。

  2.定终刻线。

  3.平均分,画刻线。

  师:分到什么程度决定了它的最小刻度?下面让我统一要求:制出弹簧秤的量程为2n,最小刻度0.1n。

  生:学生制作弹簧秤。(教师巡回指导)

  师:有很多小组已经做完,如何知道他们制成的弹簧秤好不好?

  生:测一测,用标准弹簧秤对比、对比。

  师:用实物投影演示新制弹簧秤的准确性。

  弹簧秤我们已经做好,关于弹簧秤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量程、最小刻度、制作原理、用途、使用注意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学生所提出的以上问题)

  师:谁能帮助同学解决以上问题?

  (说明:量程、最小刻度、制作原理、用途这四方面的问题同学自己会解决得很好。弹簧秤使用应注意的问题需同学讨论、教师启发才能达成目标)

  弹簧秤使用时注意:

  1.使用前观察量程、最小刻度;

  2.不超量程;

  3.测量力时,弹簧秤的弹簧、挂钩、指针都不与外界摩擦。

  四、小结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生: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弹性、塑性,知道了弹簧秤的制作原理,学会了弹簧秤的制作方法及其使用方法,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思考与实验】

  1.试一试:用手将弹簧秤的示数拉至1n、2n、5n,并体验它们的大小。

  2.猜一猜铜块或橡皮泥等物品的重力,并用弹簧秤测一测,看一看你的估测能力怎样?

  五、作业

  查阅资料或亲自调查,了解不同种类的弹簧秤并学会使用它们。

  【板书设计

十三、2.弹力


  注:本节课是2002年10月11日在胶州市振华中学进行的青岛市级公开课。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wulijiaoan/38688.html

  • sbs第一册_第一册质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浙江省内能活动吗]“内能”探究活动

    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电子书]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 热和能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学习难...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答案】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导学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3、通过实验体会阻力的作用效果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科学。【导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理解。2、对惯性的理解。【导学难点】对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改变或不变的正确理解。【学法提示】思考“物体的运...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sbs第一册|第一册浮力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颈椎|第二节质量(1)

    第二节 质量(1)一、学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学会正确使用天平4、学习天平的调节和使用。5、学会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6、学会利用天平进行一些特殊测量。二、学习内容:1.质量(1)物体与物质的区别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楼房、桌椅...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中考物理功和机械能专题]中考物理机械能练习题集合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本题包含17小题)1.(04青海)下列物体中:a.挂在屋顶上的电灯;b.被拉开的弹簧门;c.空中飞行的小鸟;d.在冰场上滑行的运动员;e.从斜坡上滚下的石头;f.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只具有动能的是...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功和机械能思维导图_功和机械能

    [中考目标聚焦]课表解读考点盘点命题预测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功率的概念。 3 功、功率的计算。 4 动能、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2、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2018年广东物理中考题及答案】2018年物理中考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

    发布于:2016-03-28

    详细阅读
  • [高中物理第一节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运动的描述(5)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5)从容说课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因此,教材中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了许多机械运动的例子,说明了运动的普遍性;通过课文内容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

    发布于:2016-03-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