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率分布

九年级数学教案 2016-02-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 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8

159 156 166 160 164 160 157 156 157 161

158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 153 157

162 162 159 154 165 155 157 151 146 151

158 161 165 158 163 163 162 161 154 165

162 162 159 157 159 149 164 168 159 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 ,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 ,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 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14.5 (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表和作直方图.

难点:确定组距与组数和决定分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已知一组数据即某总体的样本,列出样本的表,作直方图的方法.请叙述此类题目的解法.

新课

例 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地里抽取了100个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单位:厘米):

6.5 6.4 6.7 5.8 5.9 5.9 5.2 4.0 5.4 4.6

5.8 5.5 6.0 6.5 5.1 6.5 5.3 5.9 5.5 5.8

6.2 5.4 5.0 5.0 6.8 6.0 5.0 5.7 6.0 5.5

6.8 6.0 6.3 5.5 5.0 6.3 5.2 6.0 7.0 6.4

6.4 5.8 5.9 5.7 6.8 6.6 6.0 6.4 5.7 7.4

6.0 5.4 6.5 6.0 6.8 5.8 6.3 6.0 6.3 5.6

5.3 6.4 5.7 6.7 6.2 5.6 6.0 6.7 6.7 6.0

5.5 6.2 6.1 5.3 6.2 6.8 6.6 4.7 5.7 5.7

5.8 5.3 7.0 6.0 6.0 5.9 5.4 6.0 5.2 6.0

6.3 5.7 6.8 6.1 4.5 5.6 6.3 6.0 5.8 6.3

列出样本的表,画出直方图.

教师可采用制作教学挂图(或小黑板或投影片)来讲解此题.

接下来再补讲例题.

补充例题

抽样检查某村小学学龄以上未入学人的年龄,统计出一组数据(共100个)如下(单位:岁):

67 79 61 56 20 68 83 86 75 27 34 58 37

64 21 69 87 76 80 60 63 54 25 15 80 86

67 29 54 89 68 85 83 52 42 33 50 76 60

51 53 37 57 55 84 52 64 57 67 56 67 59

48 72 84 55 62 68 75 12 86 69 18 26 35

28 46 40 47 67 64 65 46 77 65 49 7 21

58 63 63 73 49 70 53 63 80 33 66 21 51

20 62 58 53 66 54 68 49 79

试列出表,绘出直方图.

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89-7=82(岁);

(2)决定组距与组数,取组距为10,由于

故按10岁的组距可分成9组;

(3)决定分点,把第一组的起点数字定为6.5;

(4)列表:

(5)绘制频率直方图.

小结

作本课一类题目一定要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直方图.

五个步骤严格作好.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讲例题时,每一步骤都要请1~2名学生先作一下,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印象.练习要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

(三)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依照五步骤作题.

难点:教会学生严格按步骤作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

2.如何估计总体分布规律?

新课

本课依照下述题目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

填空题:

1.在直方图中,纵半轴表示____与____的比值.

2.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_____.

3.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____.

4.反映了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_________,通常可用样本的来估计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高与____成正比. [ ]

A.组距 B.组数 C.频率 D.频数

2.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与各组频率关系是 [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相等 D.没关系

解答题:

1.如何得出一组数据的(列出主要步骤).

2.两组学生各20人,作引体向上比赛,各人的次数分别如下:

甲组10 6 12 14 8 12 10 14 4 16 14 8 4 10 20 12 14 10 6 8

乙组10 8 12 8 10 12 10 12 12 6 10 12 8 12 12 10 10 10 12 8

(3)作出甲组表;

(4)绘出甲组直方图.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练习的结果.

填空题:

1.频率,组距;2.频率;3.1;4.比的大小,总体分布规律.

选择题:

1.D;2.C.

解答题:

1.(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表;(5)画直方图.

(3)甲组表:

(4)甲组直方图:

对解答题第2题要进行讲评.

小结 (同本节第(二)讲)

作业 :选用教材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同本节第(二)讲),布置学生作“读一读”.)

对改练习.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 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8

159 156 166 160 164 160 157 156 157 161

158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 153 157

162 162 159 154 165 155 157 151 146 151

158 161 165 158 163 163 162 161 154 165

162 162 159 157 159 149 164 168 159 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 ,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 ,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 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14.5 (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shuxuejiaoan/38430.html

  • [大班数学教案位置关系]数学教案-两圆的位置关系

    课 题: 两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的:掌握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教学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的判定.教学难点 :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请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这种位置关系的,⑴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⑵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模板小学_数学教案- 函数(二)

    课题 函数(二)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圆柱体】数学教案-圆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① 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切线长定理|切线长定理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及其应用.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正方形_数学教案-正弦和余弦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的概念,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引言中的问题)等 2.重点、难点分析 (1) 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全章乃至整个三角学的...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小班三项大小比较数学教案_数学教案-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用公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二次三项式的意义;知道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3.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推导,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 4.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推导,进...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数学教案-两圆的公切线

    第一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一) 教学目标 :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认识三角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初三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数学教案-二次函数

    知识点〗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大纲要求〗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3. 会平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a(ax+m)2+k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大班数学教案平面位置对应]数学教案-平面直角坐标系

    1、教材分析: ⑴知识结构: 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需要一种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 在数学上,可以类比数轴,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完成了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也把数与形统一了起来 ⑵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能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并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