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

教学文摘 2015-12-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教学文摘】

常用虚词用法

(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 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

“你(们)”。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 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2)惟弃秋之为听。(《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的事物”。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象……似的”。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

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

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

(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而]  用作连词。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

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

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

4.“而”表示条件、因果关系,连接的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相当于“那么……就”、“因而……就”等。例如: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已经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

5.“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杀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所向)就可以了。

6.“而”表示修饰关系,它所连接的两项,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前项是后项的状语。相当于“着”、“地”。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清晨前往,傍晚返回。

(则)  在文盲文中常用作连词,连接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有时也用阼副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例如:

(1)沾水则高低不平。(《活板》)——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

(2)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地睡觉了。

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反而”等。例如:

(l)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我的死)比起我乡邻的死来,却已经在后边了。

3.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为与前一分句的“苟÷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4.表示选择关系,与"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   

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

(以)  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 “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例如;(1)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例如:(1)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

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3.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下臣)忠心进谏的言路啊。

4。“以”用在偏句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如果咬了人,(谁都)没有防治它的办法。

5.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贵州没有驴,有好事的人用船装着运进去。

6.“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例如:

(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因此大家公议推举向宠作中部总督,

7.“以”连接“上”、  “下”、  “往”、  “来”、  “东”、  “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作“以”、“往”等。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

 三、用作副词  “以”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极高,相当于“太”、“甚”。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士兵们买了鱼烧来吃,得到鱼肚里的那张字条,本来(就)觉得事情太奇怪了。

四、用作代词  “以”作近指代词用,相当于“这”、“这么”。例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那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即使骑着奔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五、“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

1.“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于“认为”。例如:

(1)以为妙绝。(《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3)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

(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我认为大王的攻打宋国,同这个人害偷窃病一样。

2.“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例如:(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但是捉到蛇把它杀死晾干后,拿它当作药饵。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好大好大的家伙啊,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3)子墨子孵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当作(守城的)器械。

(其)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

一、用作代词

1“其”用作代词,指代人、事、物。表他称的相当“他(们)”、“他(们)的”、“她(们)”、“她(们)的”、“它(们)的”。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例如:(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饲养马的人不晓得按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啊。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避之。  (《曹刿论战》)——我(下车)看见他们的车迹乱了,(登上车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2.“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如: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其中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户)的前面。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这(或“那”)人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二、用作语气副词

1.“其”用于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等。例如: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也许(或“大概”)一定会说:“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要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吧!

2.“其”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转折语气,相当于“难道”、“又”、“那”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凭(你)年迈所剩的余力,并不能去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冯婉贞》)——我们村(周围)千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的枪炮对抗,那怎么能取胜呢?

 三、用作连词   “其”作连词,用于抉择的问句,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如:呜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唉1是真的没(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知遭什么叫(千里)马呢?    

    (乃)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和代词。

  一、用作副词

 1.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才”。例如:(1)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才(在铁框子里)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以前)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

 2.表示判断语气的,相当于“是”或“本来是”。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国君的本来是公子扶苏。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竟”、“竟然”。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桃花源中人)问(渔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二、用作代词“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宋王朝的军队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祖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于)  文盲文中常用作介词,由它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在翻译时应提到谓语前充当状语.如果“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用作状语,翻译时位置可以不动。

1用在动词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到”。例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与齐国军队)在长勺交战。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2.用在动词之后,时间名词之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作补语,相当于“在(到)……时候”。例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自从我家三代居住(在)这个乡里,算到现在有六十年了。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对于“对”,  “对于”、“向”、“给”等。有时可不译,有时也可译作“跟”。’例如:(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握蛇的山神听到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把)这件事报告给天帝。

(2)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我打算告诉给掌管收租税的官吏。

4.用在形容词之后,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例如:

苛政猛干虎也。((捕蛇者说,)——残暴的政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5、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介绍出范围,相当于“在……方面”。例如: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而在人口方面却不足。

(夫)  用作助词,有时也用作代词。

一、用作助词

1用作发语词,放在句首,引起议论或强调的作用。可不译。例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和别的字连用,组成“若夫”、“且夫”等,放在句首,也表示引起议论。相当于“像那……”、“要说那……”的意思。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像那连绵的阴雨密密麻麻地下着,一连几个月不放晴。

2.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相当于“呀”,“了”、“吧”。例如: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毛驴)现在象这样(被老虎吃掉)了,可悲呀1

二、用作代词  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些”、“那、那些”等,例如: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叶公)是喜欢那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三、用作名词   用作普通名词时,“夫”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丈夫,旧时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被役使的人,如车夫、马夫、渔夫、役夫、民夫等等。例如: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口技》)—不一会儿,小儿于(也被)惊醒了,大声啼哭。(她的)丈夫也醒了。

(也)  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尾,表示加强判断和解释的语气,翻译时加判断词“是”,或以“呵”、“呀”对译。例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是没有穷尽的。   

2.用在句尾,表示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相当于“啊”、“是……的”。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到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3.用在疑问、反诘句末,表示疑问、反诘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用在句尾,表示命令或祈使语气,相当于“啊”、“呀”,也可不译。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这里的情况)不能和外面的人讲啊1

5、用在主语或时间名词及状语之后,或复句的前一分句的句尾,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例如;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黔之驴》)——(驴)形体的庞大好像有美德,声音的宏亮好像有本领。

(乎)  常用作语气助词或介词。一、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和“呢”。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怨恨(捕蛇)这个差使吗?

2.用在句末,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亡也是死,发动大事(指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吧!

  “乎”与表示测度语气的副词“其”、“得无”等连用,在测度语中含有委婉的反诘语气。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呢”。例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还厉害的呢]

4.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亦……乎”的句式是一种习惯的委婉反诘用法。相当于“吗”、“呢”、“吧”。例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象这样去打捞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乎”与表示反诘语气的副词“岂”、“宁”或与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敢”等连用,构成“岂……乎”、“宁……乎”、“敢……乎”的句式,加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吗”。例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二、用作介词  “乎”有时用在句子中间,同“于”字,相当于“在”。例如:

今虽死乎此。({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使上。

(焉)  语气助词,有时也用作代词或兼词。

一、用作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或疑问的语气,相当于“了”、“呢”,或不译。例如:(1)今其宣十无一焉。((捕蛇者说》)——现在他们的家十(家)没有一(家)了。   

(2)虽我之死,有于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

二、用作代词

1.  用作疑问代词,通“安”,常用在反诘句中的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哪里”、“哪儿”、“怎么”等。例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往哪儿堆放泥土和石块?

2.用作人称代词,代事物,同“之”,相当于“它”。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献蛇的)时候交上它。

三、用作兼词 “焉”用于句末,有时还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含义,相当于“于之”、“于是”、“于其”。介词“于”表处所。“之”、“是”、“其”是指示代词。可译作“在这里”、“在哪里”、“在其中”等。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哉)  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啊!(王叔远)的技艺也真是太灵巧奇妙了啊!

2.句中如有疑问代词,“哉”在句末即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理活动,(我想)也许会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为什么呢?

3“哉”常与“岂”、“安”等配合使用,构成“岂……哉”、“安……哉”的句式,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难道(哪里)吗(呢)”,“怎么……呢”等。例如:(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哪里象我的乡邻天天有死亡的威胁呢!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矣)  语气助词,

1.“矣”用在陈述句句末、,相当于“了”、“啦”。又有表已然、将然和由假设推出必然之分,表已然,有“已经”的意思,表将然,有“将要”、“就要”的意思;表假设推出必然,有“如果……那么就……”的意思。例如: (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表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2)小敌去,大敌来矣。(<冯婉贞))——小股的敌人撤走了,大股的敌人就要来了。  (表将要发生的事情)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捕蛇的差使,那么早就已经困苦不堪了。(由假设推出必然)

2.“矣”用在感叹句句末,相当于“啊”、“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太不聪明了!

3.句中有疑问代词时,“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事将奈何矣?(《触誊说赵太后》)——事情将怎么办呢?   

4.用在祈使句句末,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例如:须叟,豹曰:“廷椽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西门豹治邺》)——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椽起来吧,看样子河伯留客很久,你们都散去回家吧!”

5.用在句中,或前一分句句末,表示停顿语气,以引起下文,相当于“啊”、“了”。例如: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船已经行进了,可剑却是不走的。

  对以上部分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只作了扼要的介绍和归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文言课文时,要多留意虚词的用法。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虚词一旦离开了具体的文句,就难于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以期更广、更深地理解和把握文言虚词的特点、解释和用法。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aoxuewenzhai/35971.html

  • 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_余杭区新课程中学语文发展性学力评价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校语文教研组都开展了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尝试。区教研室在各校改革的基础上,综合各校的评价改革经验,根据余教研(2003)第39号文件精神,特制定出“”...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名人名言分类积累140条]名人名言分类积累

    一、爱国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宪成 5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咬文嚼字100个常见错别字]100个最常见的错别字

    《 100个最常见的错别字 》(括号内为正确的字) 1 按(安)装 2 甘败(拜)下风 3 自抱(暴)自弃 4 针贬(砭) 5 泊(舶)来品 6 脉博(搏)7 松驰(弛) 8 一愁(筹)莫展 9 穿(川)流不息10 精萃(粹) 11 重迭(叠)12 渡(度)假村 13 防(妨)碍14 幅(辐...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故事新编的构思方式|“故事新编”构思法例谈

    目的与要求:1、对故事新编这一写作手法有较全面的了解;2、能掌握故事新编的一些技巧;3、能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写出质量较高的“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即对文学或历史上已有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以突出话题的内涵。这种写作手法已成为近几年的作文新宠,在中、高考中年年都有不少此类文章被评为满分。因...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教育的真实性原则]教育的真实性 再穷不能穷教育

    教育的真实性 再穷不能穷教育 铁皮鼓 1. 社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一个职业,是千千万万个职业之一,和其他职业并无根本的不同,太阳不会特别地照亮这一块,郑重其事地宣布教师这个职业是最崇高的,实际上正是对教育的贬损。以前看《新星》,里面有一个乡长,许诺要提拔一个女...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常见别字辨析手册_常见别字

    第一组: 按装 甘败下风 自抱自弃 针贬 泊来品 脉博 松驰 一愁莫展 穿流不息 精萃第二组: 重迭 渡假村 防碍 幅射 一幅对联 天翻地复 言简意骇 气概 一股作气 悬梁刺骨第三组: 粗旷 食不裹腹 震憾 凑和 侯车室 迫不急待 既使 一如继往 草管人命 娇揉造作第四组: 挖墙角...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古今名对联欣赏|对联中的古今中国名士

    (0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 原) (0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 原) (03)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 羽) (0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病句的常见病因|常见病因病句分析表

    病 因病 例说 明 词 ①词性误用②指代不明③搭配不当④褒贬不一⑤生造词语⑥复数词叠用①他对热情的观众表示十分的歉意。②小明追上小华,他约他去看电影。③在松亭往上,路更险了。④我和他都住在五楼,他常上窜下跳。⑤学习光勤不奋,是不行的。⑥群众们干劲很高。①名词“歉意”用作形容词。②“他”指...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古今著名城市地名对照总表]古今地名对照总表

    [地理知识]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 写作天地看图写话_写作:表现天地之大美

    1969年5月的一天早晨,川端康成悠闲地坐在夏威夷海滨饭店的阳台餐厅里。此时,明媚的阳光正穿过透明的玻璃窗,纯净地照射着在长条桌上整齐地排列着的玻璃杯。他似乎突然发现了什么,心中一阵激动被晨光照射着的玻璃杯,晶莹...

    发布于:2015-1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