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ppt_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第一章第六节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领导核心的形成;三河镇大捷;太平军再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军;安庆失陷和陈玉成就义;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功绩、性质和特点。
2.能力培养
(1)本课历史故事和分析问题的内容较多,可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讲解,达到锻炼他们具备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拥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太平天国从兴起、全盛、转衰、防御战到最终衰亡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必须由先进的阶级进行领导,先进的革命纲领进行指导。但在当时先进阶级还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时,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阶级勇于承担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就不会有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认识
(1)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反抗、自强不息的民族,而对本国反动势力的统治和外来侵略,农民阶级勇敢地承担起抗争与探索的重任,并为之顽强战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突出体现了小生产者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说明在近代中国,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天京变乱;保卫太平大国的主要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幻灯片(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设计好);太平天国“天王府”图;《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等。
学生:提前预习:掌握教学目的中的基础知识。课下讨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资料:可阅读唐浩明编著的小说《曾国藩》。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使学生初步具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知识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本课内容可提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搜集资料进行整理,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具备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拥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他们搜集到一些小历史故事时,可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讲解;当他们对某些观点提出不同观点时,都可到课上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太平天国从兴起、全盛、转衰、防御战到最终衰亡的历史时,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唯物史观:认识到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必须由先进的阶级进行领导,先进的革命纲领进行指导,但在当时先进阶级还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时,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阶级勇于承担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就不会有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上课前大屏幕展示本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问:太平天国建立后它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革命目标又是什么?
○答:《天朝田亩制度》是其革命纲领,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下面大家请看这幅图(大屏幕展示:“天王府”图):这座飞檐斗拱、富丽堂皇的建筑就是定都天京后,天王洪秀全的府第,它是在原都督府的基础上,几经扩建而形成的。此外,其余各王在天京均建有自己豪华的王府。大家想一想,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它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学生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说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的行为、思想已与建国初期背道而驰,在未完成反清大任之际,他们已日益滋长骄傲自满、贪图享受的腐朽思想。这不仅使太平天国的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而且会使昔日情同手足的举事兄弟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只能有难同当,不可有福同享的小生产者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暴露。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现象会日渐疏远群众,涣散军心,于是断送了大好的革命形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平天国后期由盛转衰,以致最后灭亡的这段历史。12345
【新课教学】
第六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板书)
一、天京变乱 1856年(板书)
(问)同学们课前预习本国教材,课上讨论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后果,变乱后洪秀全重整朝纲的措施。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作必要的补充。
1.天京变乱的原因。(大屏幕)
定都天京后,特别是随着北伐、西征、东征的进行,使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全盛,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贪图享受的腐朽思想日益滋长。
洪秀全日益陶醉于“爷、哥、朕、幼坐朝廷”、“父子公孙同显权”之中。天国上下制定了繁缛森严的等级制度,昔日的“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朴素平等思想,几乎荡然无存。这种小生产者狭隘性的表现,不仅破坏了当初领导集团之间、将士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导致领导集团个人权欲的恶性膨胀,最终酿成天京变乱。
2.天京变乱的经过及影响。(大屏幕)
有关天京变乱的经过,可由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到讲台演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变乱过程,教师可运用大屏幕分步展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以辅助学生讲解。
 
天京变乱的后果突出强调三点:(1)力量受损: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互相猜忌,大批骨干被杀或出走,损失了干部,又削弱了军事力量,造成“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为清军的反扑提供了可乘之机;(2)形势危急:清军再建江北、江南大营。(3)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由前期的积极进攻转为全面防御阶段,在此之后太平大国运动没有被很快镇压,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一时抽不出更多的军队“围剿”太平军。
3.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大屏幕)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的情势十分危急。为此,洪秀全先是自己总理朝政,继而于1858年大胆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为军中指挥,随后又册封其为英王、忠王;1859年又册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新领导集团的形成,使太平天国暂时渡过了危机,曾再破江北、江南大营,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已出现的颓势。
总理朝政之后的洪仁玕,为扭转天国已出现的颓势,重振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治国方略,其内容和特点我们在下一节中还要具体学习。但由于各种原因,《资政新篇》没有实行。
二、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
(大屏幕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提问)面对太平天国此种局势,假设你是太平大国的领导你会如何采取军事行动?
此时,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对任何回答不给予否定,因为一旦予以否定,都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假设学生回答与教材相差太远,教师加以引导:看一看当时的太平天国领导是如何应对的?或者帮助其分析当时的形势,面对内外危机,洪秀全已解决内部的危机,重建了新的领导机构;外部危机是:清政府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天京陷入包围之势,如何解决呢?可引导学生回忆,当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什么要进行西征和东征?
(学生答)西征的主要目的是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看“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天京(南京)居于长江下游,湘军主帅曾国藩曾经说过:“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领而下,乃能成功。”当初太平军之所以如破竹之势攻占天京,正是由于它先攻取了长江中游的武昌、安庆、九江等重要城市,然后顺江而下。天京事变之后,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后,又于1858年夏,湘军攻陷九江,天京更加危急。因此太平天国领导人在此危难之际,自知天京上游地区安危的重要性。太平天国初期进行东征则是为了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语,因此对浙江一带的争夺和经营也直接影响着太平天国能否继续发展。由此大家可以设想,在太平天国后期为生死存亡而斗争时,重点应放在何处?下面大家通过预习之后,归纳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斗争的主要史实。12345
1.解天京之围
(1)再破江北大营 1858年 陈玉成 李秀成(大屏幕)
(2)三河镇大捷 1858年 陈玉成 李秀成(大屏幕)
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是扭转颓势的关键,这两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基本上制止了敌人长驱直入的进攻。
(3)再破江南大营 1860年 洪仁玕 陈玉成 李秀成(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洪仁玕平定江南大营的计策)依洪仁玕的计策,李秀成率兵先袭杭州,待江南大营清军分兵救援之际,火速回师与陈玉成等汇合,合力攻打江南大营。此计为“三十六计”之中的“围魏救赵”之计。这样,平定江北、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运动从低谷中走出,又有了一些发展。当然,从总的局势来看,太平天国再也无法回到天京变乱前飞跃发展的时期了,而且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太平天国的形势更为严峻。
此后,清朝统治集团也调整了内部关系,重用曾国藩,借助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2.向东拓展,遭遇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攻击(大屏幕)
太平天国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军统帅和春向东逃窜。李秀成穷追不舍,和春自杀。李秀成乘胜率军东征苏南,连战连捷。李秀成指挥太平军继续东进,一直打到上海近郊。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由于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的重要据点,外国侵略者公然直接参战,从此,太平天国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
3.安庆保卫战 1861年(大屏幕)
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的时候,湘军再次包围安庆。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太平军未能击退湘军,1861年,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由于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不久,英勇就义。
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严重的挫折。军势、军威大损,太平天国防御中的攻势也就结束了。
(提问)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与前期的斗争有什么本质区别?
(回答)纵观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斗争,与前期相比总的特征是始终处于防御的阶段。无论积极的还是被迫的,都与前期军事斗争目的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些斗争,(1)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天京的上游和江浙一带。(2)从军事力量来看,既有陈玉成、李秀成的联合作战,又有他们各自相对独立的战斗,陈玉成主要在天京上游地区作战,李秀成主要在江浙一带与敌周旋。(3)从作战对象看,有同清军的作战,也有同湘军等汉族地主武装的作战,还有同外国侵略军的作战。同学们在归纳时,可根据不同的视角和标准予以概括,以使知识条理化。(4)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斗争中,太平军遇到了以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过的现象──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
二、太平天国的失败(板书)
1.天京保卫战 1862~1864年陷落 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大屏幕)
1861年,曾国藩统筹苏浙皖赣四省军务分三路进攻太平军。由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围攻天京,如铁桶一般。天京城内的将士与清军打持久战,由于太平军的顽强抵抗,使湘军久攻不下。到1864年6月,天京城内只有3万人,除居民外,太平军不过万人,能守城战斗者不过三四千人。7月3日,地保城失守,敌军居高临下,整日炮轰,并加紧挖掘地道,埋炸药破城。19日,湘军炸塌城墙,蜂拥而入。守城的太平军高呼:“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与敌人展开寸土必争的巷战。许多太平军将士坚守房屋,用枪炮不断轰击敌人。就是到了无法再守的时候,他们毅然点燃炸药与敌人、与天王府同归于尽,为天国流尽最后一滴血。12345
守卫天京的太平军,给清军以重大杀伤。担负攻城主力的清将朱洪章后来在回忆这场战役时,心有余悸地写道:“不易当年克此城,今朝却是信伤神。精兵四百遭全灭,壮士三千只半生。”(大屏幕展示)
湘军攻占天京城后,曾国藩给清廷的一份奏稿中也写道:“……与悍贼拼死鏖战之苦,实为久历戎行者所未见。……自六月初一起,令各营轮攻,伤亡极多。……如是半月,未尝一刻稍休,肉搏相逼,损伤精锐,不可胜数。总兵陈万胜、王绍羲、郭鹏程素称骁将,数日之内,次第阵亡,尤堪悯恻。”(大屏幕展示)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太平天国将士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就如同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就好像亲眼看到太平军的将士们与天王府同归于尽的壮烈场景。
这么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呢?在教材中找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历史功绩等。
2.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意义(大屏幕)
教师授课此内容,教学方法与对教材的处理深度,都应视任教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而定。在学生学业水平较一般的班级,可采取以教师分析为主,允许学生插言补充,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思维。在学生基础较好,学生水平相对较高的班级,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法。在讨论(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在分析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性质特点、历史功绩诸问题时,教师都须始终注意扣住下列两点:一是太平天国运动所处的时代;二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属性。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抓住这两点来分析其成败,较易把握。
如时间有空余,教师也可运用大屏幕将如下问题展示,让学生阅读并展开讨论,加深理解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及其性质。
1.有人说:“如果没有天京变乱,我国就会在19世纪中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没有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太平军就会改写自古以来农民屡反屡败的历史。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留给我们太多的惋惜。”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
2.太平天国运动既承担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又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这充分说明近代的农民阶级已完全不同于古代的农民阶级,他们不仅是先进的阶级,而且完全有能力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上述讨论题参考答案: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所不可克服的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所导致。定都天京后,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成员,已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起义初期朴素的平均、平等思想,代之以各种腐朽的封建思想。兴建豪华王府,制定森严的等级制度,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和致密于繁缛的宗教义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天京变乱发生的必然。其次,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中国社会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还未诞生,产生于外商企业中的无产阶级人数极少,远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总之,当时的中国尚未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尚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即使太平天国胜利,也只会演化成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第三,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对太平天国的联合镇压,是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一大特征,它只是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客观因素,并非决定因素。12345
可见,太平大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它的失败只能证明列宁“农民阶级无法通过自身来解放自己”观点的正确,也只能证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近代的农民阶级与古代的农民阶级一样都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小生产者。他们具有相同的阶级属性和特点。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完全是时代之使然。脱离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太平天国运动与古代的农民战争绝无本质之区别。
至于《资政新篇》的提出,我们除了了解时代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提出者──洪仁玕。1852年发动起义失败的他,在清廷的追捕下,辗转来到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香港。在那里,他学习和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加上身边环境熏陶,已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影响。此时的洪仁玕已不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较为准确地说他应是一个初步资产阶级化了的农民,他的思想已不再完全代表农民阶级。因此,我们决不能以他来作为代表去比较近代农民阶级与古代农民阶级。更何况《资政新篇》迫于当时形势,根本就未实施。退一步讲,即使《资政新篇》在天国得以推行,亦会大打折扣,面目全非。因此,我们认为它的提出,反映了强劲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影响。
【本课小结】
通过对太平天国从兴起、全盛、转衰、防御战到最终衰亡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必须由先进的阶级进行领导,先进的革命纲领进行指导,但在当时先进阶级还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时,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阶级勇于承担反封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就不会有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6885.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