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高三政治教案 2014-12-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作用    税收及其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2.社会总产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     3.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剩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     4.积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的那部分。     5.消费:国民收入中用于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的那部分。     6.财政:国家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利,强制性的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7.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8.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9.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10.税收的固定性: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11.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12.关税:对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ⅱ、基本原理、观点     1.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     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2.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我国,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一致性表现在: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的对立表现在:积累代表长远利益、共同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而消费过多,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光”,生产发展没有后劲,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3.财政的巨大作用原理 ⑴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实行资源优化配置;⑵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⑶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⑷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⑸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12345678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原理     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影响是基础性的,所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原理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     6.我国税收的性质原理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这税收,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的。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在我国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税收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7.我国税收的作用原理     ①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③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管的重要手段。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原理 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纳税人”意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应自觉履行。同时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应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⑴背景:XX年国家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发行1000亿元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和教育建设、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并向中西地区倾斜;二是调整收入分配,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稳定增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职工工资。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公务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三是进一步运用税收、价格等手段,并清理某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和法规,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增加出口。 ⑵理论分析:①财政支出是指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得以实现。因此,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②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重、难点分析】 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2345678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只有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积累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积累可以扩大生产,保证供应,更大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消费可以促进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可以推动生产的扩大,为增加积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又存在不一致,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而消费过多,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光”,生产发展没有后劲,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 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否则,要么会造成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要么造成产品积压、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企业都需要有积累,但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人民群众能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⑴区别: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调控发生作用。 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③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⑵联系: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②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 12345678a. 扩大再生产基金和生活消费基金 b. 物质生产部门基金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基金 c. 国家纯收入、企业基金、劳动者个人收入 d.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解题思路】:这是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试题难度较低,正确选项为d。  例2.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关于个性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从1999年11月1日起恢复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征税。这将有利于 ①增加国民收入       ②增加财政收入 ③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④调节个人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居民存款储蓄征收利息税意义的认识。做好组合式选择题应注意排除两类组合:一式包含错误题肢的组合;二式不包含正确题肢的组合。征收利息税,居民在银行的存款收益减少,这将刺激居民将一部分储蓄流出来用于投资和扩大消费,同时,国家将这部分利息税主要用于扶贫和解决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起到了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可见③④。a肢不包含④,d肢不包含③,应排除掉。利息税作为一种税收,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征收利息税无疑能够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国民收入,故②应选。排除掉包含错误题肢①的题肢组合c,这样就可准确选择出正确答案b。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国家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储备和保护价收购制度,对粮食市场进行吞吐调节,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权利。这一举措表明 a.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b. 财政手段是维护粮价的唯一手段 c. 运用财政手段才能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d.  我国粮食问题并不需要通过市场调节来解决 2.通常情况下,在财政预算中,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是因为 ①收支平衡,表明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②如果节余过多,社会 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    ③如果财政出现赤字,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    ④收支平衡,经济结构一定会得到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主要运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现在我 们治理通货紧缩,主要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这两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是 a.解决社会总供给落后于总需求的矛盾,抑制过快消费 b.解决社会总需求落后于总供给的矛盾,控制经济过热增长 c.实现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d.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4.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 门的全部产品    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    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12345678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李某承包了一家工厂,他采取销售收入不记帐,把销售收入作集资款入帐等手法,不纳税,用这部分钱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投入生产。李某的行为属于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6.后经群众举报,人民检察院经过缜密侦查,一举破案,对李某依法提起公诉,李某可能会受到如下法律处罚 ①追缴税款      ②处以罚金      ③刑事处罚      ④取消承包资格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7.由这件事,我们应得到以下启示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    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纳税    ④要正确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二)      不定项选择题     8.对于关税,以下正确理解的是 a.税收的性质与国家制度的性质有关,它归根到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b. 是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商品征收的一种税 c.只在国境范围内收,不在关境范围内收     d.是一个国家政府的职能管理机构即海关的责任 9.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乱涨工资、乱发奖金,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高 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造成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这违背了 a.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b. 国民收入分配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关系 c.按劳分配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d.正确处理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10.据国家统计局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工业品的相对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比如纺织品生产能力已经高出市场需求的30%,彩电产生能力高出60%,空调器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30%……在大量低劣产品的滞销和积压的同时,一些市场旺销的产品又不具备充足的生产能力。有60%以上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投资类设备仍依赖进口解决,零部件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表明 a.要把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b. 要正确处理结构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 c.要积极扩展国外市场,解决国内市场全面过剩的状况     d.只要努力提高商品质量,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1.1998年至XX年,我国共发行了3600亿元国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国 债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我国的生态和环境保护 b. 拉动了工业生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c.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扩大了国内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结构调整 12.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以gdp增幅衡量)的贡献1998年增 12345678长1.5%,1999年增长2%,XX年增长1.7%。这说明 a.财政政策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 b.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 c.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d.只要扩大财政赤字,国民经济就会持续发展 (三)      简答题     13.在经济学中有一“吃蛋原理”,某人养一只母鸡,每天下一个鸡蛋,对于此人有三中消费方式:一、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二、在某一天连鸡也杀了吃;三、坚持在一段时间少吃,省出10个,孵成小鸡,成活8只,4只公鸡,4只母鸡,此人将会在一天吃5个鸡蛋,有时还可杀公鸡改善生活。 请问:吃蛋原理对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有何启示?     14.材料一:某饮食娱乐酒楼老板在地方税务局追查该店的假账时,不但逃避检查,还伙同店员殴伤了二名税务人员。     材料二:某企业经理不仅本人坚持按章纳税,而且教育本企业其它工作人员主动纳税。几年以来,无一人偷税、逃税。     (1)上述两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简要回答税收的作用、性质,并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分析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四)辨析题     15.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靠扩大财政支出来搞建设,可见,财政收支平衡并不是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 (五)论述题     16.材料一:

税目

税率(税额)

税目

 税率(税额)一、  烟 1.甲类卷烟     2.乙类卷烟

45%

40% 四、护肤护发品 五、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六、鞭炮、焰火

17%

10%

15% 二、  酒与酒精 1.  粮食 2.  啤酒 3.  酒精

25%

220%/吨

5% 七、汽油 八、柴油 九、汽车轮胎 十、摩托车

0.2%

0.1%

10%

10% 三、化妆品

30% 十一、小汽车

3%~~8%     材料二: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我国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材料三:199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汇总情况是:全国财政收入安排8397亿元,比上年执行增长14%,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全国财政支出9867亿元,比上年执行增长13%;重点保证了国家明确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其中,支援农业支出安排592亿元,比上年增加73亿元,增长14%;教育事业费安排1189亿元,比上年增加148亿元,增长14%;科学事业费安排125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14%。几项重点支出的增幅高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为稳定农业经济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国家要增加粮食和棉花储备,需增加中央财政支出40亿元;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中央要增加扶贫支出和对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支出25亿元。 应用经济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征的是哪一种税?征收这种税的意义是什么?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⑶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关系是什么?     17.某班同学就税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甲同学认为:由于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税收,所以向纳税人收税越多,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乙同学认为:税率越高,企业的负担越重,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税率越低越好。 12345678请你谈谈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b    5.a    6.b    7.c (二)不定项选择题 8.a、d    9.a、b    10.a、b    11.a、d    12.b、c (三)简答题     13.①积累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积累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另一方面,积累与消费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②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立足于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与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14.(1)①材料一表明,酒店老板的行为是偷税、抗税,应受到法律的惩罚。②材料二表明,该企业经理作为一个公民,有很强的纳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①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②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种种社会服务的同时,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都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每个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也有义务同这些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四)辨析题 15.⑴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出口增长减少,国内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增长趋缓的情况下采取的积极政策。我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当的货币政策等措施,增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⑵靠扩大财政支出搞建设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政策。从长远看,仍然是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一味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要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上述观点以我国目前靠扩大财政支出来搞建设,就否认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是以偏概全,是不科学的。 (五)论述题 16.⑴消费税。征收消费税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调节、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对某些特殊消费品征收消费税,还具有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⑵材料二说明税收是最稳定、最可靠、最基本的财政收入形式。国家必须依法征税,单位和个人应依法纳税。材料三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还说明了财政对保证国家经济建设、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⑶材料二和三的关系是:①只有依法纳税,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只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共同富裕。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也说明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说明了税收和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2345678 17.⑴税收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的税收收入越多,可以充分发挥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税收部门在向纳税人征税时必须依法纳税。国家在确定税率时,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考虑。过高的税率,虽然从目前看,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但这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也会障碍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⑵如果税率过低,也不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税率过低会直接减少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不利于全局和长远利益,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综合国力的提高。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659.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