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阅读倡导的对话论】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观

高三政治教案 2014-12-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我认为这是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的简明概括。课堂教学要充分的体现和张扬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且在课堂教学策略中实施,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评价理念

一、关注学生发展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人为本。我想从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来说明这一观点。

一是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情绪饱满,在愉快、兴奋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求知欲强。

二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脑筋想问题,有充分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三是学生的交往状态:学生在班、组内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的交流,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四是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在参与中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每次思考和每个结论都经过独立思考且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

五是学生的生成状态:学生的智能、情感得到了某种程度或一定程度的发展,学有所得,体验成功。

总的说来,要从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是否学得自主,学生有没有学会、有没有会学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具体从学生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情绪状态、参与状态,就不能激活课堂;单有情绪状态、参与状态,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泡沫现象,表面繁荣”;只有五大状态的协调统一,才可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作出准确的评价。

二、促进教师提高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它既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也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关注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关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的发展等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教学行为及相关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得到更新。“ 以学论教”具有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的实践性。以前教师更多的是“教”的意识,现在开始转到以“学”为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而施教。这不仅仅是接受新观点和新信息,而是把新的教育思想用于实践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一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要深入人心。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和群体,需要对其给予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二要有民主意识。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情通”才能“理达”,只有“平等交往和沟通”才能有效教学。三要有课程意识。学生的生活有多大,课程就有多大。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新的课程处理的基本观点是“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收获出发,强调教材处理的过程性、生成性和体验性,不把教材看成“圣经”。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发生改变。“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新课程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于突出位置,强调在实践中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往中学。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这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教师将更多地思考、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教师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请学生参加课堂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再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以学论教”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与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最有效?“以学论教”作为一种评价模式,将改变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只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也算得上是一堂 好课。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它将促使教师对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地抽象和概括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努力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 ”转变,这就是教育科研能力!这就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416.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