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课程的教学观_新课程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高三政治教案 2014-12-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但是也存在着因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对此,我们应及时地予以关注、研究和澄清,以保证课堂教学沿着课程改革的宗旨和轨道深入推进。

问题一:满堂问是互动的教学方式吗?

 反思: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部分学科课堂上,一些老师热衷于穷追不舍地提问,一堂课平均要提3040个问题,以为只有如此“启发”,才能消除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以此来激活课堂的互动气氛。教师提问不断,学生对答如流,师生配合得很顺。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不照着书念来作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更不多见。用提问的方式来,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课堂教学现象。教学满堂灌不对,满堂问肯定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式教学。如果这种提问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过去课堂“满堂灌”的翻版,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对问题进行预设,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问题的出现要正合时宜,要难易恰到好处,份量适中,且正好适合答问的某个学生。因此,新课程倡导互动教学方式的背后要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支撑。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课堂的真谛,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要有思想火花闪现与撞击。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形动,更重要的是脑动,让学生在真正的互动课堂里变得越来越聪明是新课程理念的追求。

 问题二:教学仅为了活动而活动吗?

反思:尽管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意义,它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但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是不够的。如在一堂课里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活动晃动的频率过快,让学生视听的画面过杂(简称“三过”),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 十分零乱。在一些学科大型评课活动中,参赛课或获奖课“三过”现象比较突出,执教者往往是新课程的教学骨干,这些课很可能会成为课堂教学推进的“风向标”。这又是我们必须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 与活动结果有效性关系。切实做好既要内容活动化,又要活动内容化,避免出现“三过”现象。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践行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问题三:学生围座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吗?

反思: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但有的教师往往是不考虑必要与否,动不动就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落实合作学习。前后排学生围座在一起,成员的构成难以做到优势互补,加之大多学生不会讨论,面对议题无从开口,或乱谈一通,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思维没有多大触动。这种过于追求“形”上的合作学习方式,它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澄清。合作学习应要求学生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或讨论题,自己先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再小组议一议,辩一辩,问一问。当然与同学的合作要诚恳,不要讲题外话,不议浅显明了的问题,应着重商讨有广度,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既要做到各抒己见,又要学会博采众长。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问题四:用教材教就不要求学生阅读、思考、品味教材吗?

 

反思:在新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会听到这样的课例:教师根据某一框题内容的教学,设计了很多情境,师生共同列举了紧扣知识的典型材料,提出了很多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材料和情境,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受到了生动的教育和深刻的启迪。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教材上非常经典而且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没利用。从帮助学生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堂好的德育课,但学生还不知道老师讲的是教材上的什么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很难产生持久的效应。当我们纠正以往过于偏重“教教材”的做法时,也应注意不能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非常随意地处理教材的极端。教材是重要的课堂学习平台。 教材上非常经典而且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改变过于偏重“教教材”,倡导“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它并没有完全否定“教教材”的作用。如同课堂学习的模式包括接受模式和发现模式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道理一样,提倡“用教材教”,并不否定“教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有的段落或知识主干的地方就要“教”,要让学生阅读、思考、品味教材,在阅读、思考、品味教材中落实“双基”目标是必须的。因此,对新课程理念我们不能作肤浅的、表层的理解。应当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教学关系。

以上所出现的这些教学行为的分歧与偏差,反映了当前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遇到传统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教学观念的交织和碰撞,这些将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纠偏。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有“理念→观念→教学模式”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逐步使课堂教学能全面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及目标。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380.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