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十八碗|十八《指南录》后序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说明《指南录》为文天祥自编诗集,编次了他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脱险,颠沛流离,到达福州这一历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两篇。此为《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表明作者守义不屈、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始终不渝。语文教材高中第六册把这篇课文放在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说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具备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材高中第五册中学过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对书序这一文体有一定了解。这些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书序是一种介绍和评述著作或文章的文体,一般以记叙和议论为主。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记叙和议论中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明乎此,也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精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创设氛围1、中国历史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出现了许多状元。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荣耀已逐渐被人遗忘。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史书。当他从容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你知其人吗?能吟其诗吗?2、吟其诗,还须读其文。前人评价文天祥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一起品读集中体现他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的奇文——《〈指南录〉后序》。1、背诵《过零丁洋》,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天祥其人其事。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背诵《过零丁洋》。1、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2、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创设相应的氛围,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落实。朗读正音落实词句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2、结合课后注释初读课文,划出有疑问的词句。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注释中的注音。2、划出课文中的难句。(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5)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1、落实词句,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是理解文言文本的基础。缺少这一环节,感受作者的情感就成了空中楼阁。2、读到有情处,文也大半通。理清层次整体把握从书序的特征入手,请学生找出表现文体特征的段落,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层次。121、学生迅速找出第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以及题名。2、整体把握了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1-4段自序出使元营所遭磨难种种。了解文体特征,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古人特别重视文体,《文选》、《古文辞类篹》等著名选本都是按文体编的。反复诵读品味课文1、再读课文,找一处能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的并分析。2、课文3、4、5段分别提到作者南下路线,是否重复?3、诵读第4段。此段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拖沓?1、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找到最有感触的一处,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2、从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对象的不同中找出不同点。1、提问要有开放度,让学生都能有一得之见,这样才能活跃思维。2、让学生领会写作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的道理。3、语言的调整实质上是情感的调整课后作业及时巩固1、背诵第4段。2、梳理课文的语言点知识3、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其人物特征、人格魅力。可自主选择熟悉的对象,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作文。1、文言文教学要强调积累和背诵。2、读写结合,用古人的典范之作来指导写作。思路点拨这不是一般的诗集序文,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文章通过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厉斥敌之言,长途越险之举,忧国忧民之情,周旋迎敌之智,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教师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用多种表达方式作片断写作练习。练习举隅1、本文语言生动而准确,请以动词为例谈谈。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2、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得很完美,怎样具体表现的?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3、作者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4、作者在第4段中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272.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